1956年,法国。57岁的张大千老师携妻子在巴黎见到了75岁的毕加索。据说毕加索脾气古怪,原本并没打算见张大千,后来大千老师请身边漂亮的女翻译亲自去联系,毕加索才答应见他。
1956年春,张来自中国的卓越画家大千受到了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乔治·萨勒的诚挚邀请。在5月下旬,他携带着深厚的东方艺术底蕴跨越重洋,与妻子徐雯波一起踏上了法国的土地。
从5月31日开始至7月15日,张大千的画作在两个重要的展览中展出:一场是在著名的卢浮宫,展示他的近期作品;另一场则在东方博物馆,专注于他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
在卢浮宫,乔治·萨勒还特别组织了一场马蒂斯作品展,旨在通过展示这位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张大千的画作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共通。
在张大千的作品中,西方评论家们发现了东方画法的独到之处——他的画不仅变化多端,造型精准,更在颜色和感觉上不断创新,展现了一种从传统中不断革新的艺术追求。评论家们惊叹于他的技术和艺术直觉,甚至将他与毕加索相提并论,认为只有毕加索的作品能与张大千的画作媲美。
对张大千而言,这次巴黎之行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与毕加索会面。他长期以来一直希望能与这位西方艺术巨匠面对面交流。然而,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并不容易。当他向好友,中国画家赵无极寻求帮助时,赵无极虽然关系密切,却因为毕加索的难以接近而感到为难。张大千的坚持没有因此减弱,他转而求助于萨勒馆长,最终通过直接联系毕加索的办法,获得了进一步的机会。
经过一番周折,张大千最终在瓦洛利镇的一个陶器展览会上见到了毕加索。尽管初次见面只是简短的交流,但毕加索对张大千的艺术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并邀请他第二天到自己家中深入交谈。别墅的内饰充分体现了主人的艺术品味,然而,当两位大师步入宽敞的画室时,所见景象与外部的整洁和谐形成了鲜明对比。画室内部散乱地堆放着各种画作、雕塑和半成品陶器。
尽管环境凌乱,但这并未影响两位艺术家的交流。毕加索兴致勃勃地展示了他的五大画册,这些画册收录了他对中国画法的初步尝试,特别是模仿齐白石的花鸟画。张大千对毕加索的学习精神表示赞赏,尽管技艺尚显稚嫩,但他认为毕加索已初步捕捉到了中国画的精神。
毕加索对张大千的评价感到好奇,他询问张大千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张大千以其一贯的谦和风格,不仅肯定了毕加索的努力,还提供了一些技法上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毕加索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频频点头,表现出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厚的兴趣和尊重。
毕加索之后表达了对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的深深敬意,甚至提出质疑为何还有许多东方艺术家选择去西方学习。张大千对此感到惊讶,但赵翻译的翻译让毕加索的真正意图明朗化。毕加索认为,真正的艺术首先存在于中国,这一点让张大千感到既惊讶又高兴。
随后,毕加索继续展示他对西班牙牧神的画作,这是他对西班牙本土文化的艺术表达。徐雯波对这张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毕加索随即决定将这张画作为礼物赠送给张大千夫妇。
为了回应毕加索的礼物,张大千决定画一幅展现中国画精髓的双竹图。他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展示了竹子的不同姿态,这幅画不仅展示了竹子的生动形态,还蕴含了中国画深深的哲学意味。他将这幅画赠送给毕加索,并附上对毕加索的敬意。
两位艺术大师在别墅的花园中散步,享受着宁静的下午阳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他们对艺术的讨论也暂告一段落。随着夕阳西下,两位大师在别墅门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