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俑
暑假里的文博热如气温般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一边感慨于热门场馆的人满为患,一边络绎不绝地奋勇向前。在各大博物馆的展品中,各式各样的俑都会占据一席之地。它们大多都是陶制,少数由金属、木质或不同石材所制。其中有恢宏巨制如秦始皇陵的秦俑军阵,有惟妙惟肖如成都天回山崖墓的东汉说唱俑,也有以量取胜如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守墓俑。这些俑都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不断演化的见证。
秦始皇 兵马俑 图片来源网络
俑最初是源于上古时代,盛行于商代。用俑替代人作为祭祀看似是一种进步,然而孔子对这一现象表达了激烈的谴责“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又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虽然用俑随葬,但其用意与用人是相同的。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孔子的言论对于后世用俑的习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秦汉以后,俑的意义逐渐成为守护或陪伴墓主人的角色。这一含义的变化在唐代愈发明显。
东汉 说唱俑 图片来源网络
一说起唐代的俑,很多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博物馆里色彩斑斓华丽,形象生动活泼的唐三彩俑。这些三彩俑一般形制比较高大,占据着展厅的显著位置。三彩俑确实是唐俑的巅峰之作,但它们是在七世纪末期以后随着烧制工艺的进步而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唐代的陶俑制作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等级规范和制作分类。
在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自信,故而重奢享乐成风。陶俑与其说是随葬品,更是墓主人对尘世眷恋的寄托,也是对其曾拥有的权势与财富的微缩再现。因此,唐代政府对于官员丧葬所用明器的品种、数量、尺寸等都做了明确的制度规定。同时在将作监下设甄官署,“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看到的高等级墓葬出土的品相优质的陶俑应该出自属于甄官署的官办作坊。
除了官办作坊对王公百官的配发,下级卑官及士庶平民的墓葬用俑需求大都是通过集市购买的。在唐长安城西市大街中部的地窖中曾发掘出土过陶俑,证明了这里就是曾经大唐西市的“凶肆”。这些凶肆上售卖的陶俑都是由民间作坊烧造的,类似后世瓷业的官窑和民窑之分。
大唐西市 模型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唐俑的出处有官民之分,但工艺大致相仿,品种也大致相同。根据现在的出土发现,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其一是镇墓神怪类,包括人面和兽面镇墓兽、武士或天王俑,以及十二生肖俑等。一般王公大臣的墓葬配置两件镇墓兽,两件武士俑,立于甬道东侧。镇墓兽名为“祖名”“地轴”,武士名为“当圹”“当野”。它们共称为“四神”。
唐代 镇墓兽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种是人物类,包括服侍墓主人的内侍厮役或者隶属于墓主人的文武职官等。如一般在甬道西侧与“四神”相对应的文官、武官俑,它们也有专属的名字:“太保”和“太夫”。比官吏数量更多的是各种劳作、歌舞、伎乐、奉侍等男女役侍俑。特别是盛唐时期的侍女俑,多采用写实手法,人物刻画比例准确,云髻高耸,衣衫华美,端庄秀丽,给人印象深刻。
三彩仕女俑 图片来源网络
在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胡俑,主要以粟特人为主,鲜有少量的昆仑奴。这些胡人或者牵驼御马或者奏乐起舞,反映了当时中西方商贸交流的频繁以及胡乐、胡旋舞的风靡,正所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骆驼载乐舞俑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类是车马仪仗类,唐初以牛车为中心,供墓主人外出乘坐。中唐之后以骑、牵马俑居多。此外还有少量甲兵骑马俑出现,如懿德太子墓中的贴金彩绘甲骑等。其中8世纪以后的精品三彩马,制作比例协调,骨肉匀停,体形矫健,姿雄态逸。可与现在能看到的唐代绘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骏马以及唐昭陵六骏所保留下来的石刻相对照。
第四类是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类,包括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井、磨、仓、灶、房屋院落以及牛、羊、鸡、鸭、犬等模型器。这一类型的陶器继承了前代的一些规制,也是唐代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真实写照。
唐三彩马 图片来源网络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陶俑的制作也随之慢慢走入低谷,逐渐为木俑所取代。唐以后随着丧葬制度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变迁,俑的制作已不复唐俑的奢华精美。宋元以后,人们大量使用纸质明器,陶俑渐渐退出了丧葬品的行列。
在了解了唐俑的制作和唐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再回过头去端详博物馆里那一件件陶俑,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推荐书单|
《大唐的颜色》
赵宇共 著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造型雄浑大气,釉色奇幻绚丽。作为唐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唐三彩从人物俑、动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反映了唐代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也使今人对唐代的文化、社会充满了想象。
《中国华彩》
张得水 著
本书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及元宵节节目内容为导入,使用较多的图片、恰当的文字和音视频内容,把演出节目故事线、河南博物院等馆所的文物线、唐代服饰妆容知识线、古代演奏乐器和酒食器皿知识线,以及节目导演、编剧、舞美、服装、技术加工、道具等人员的技术讲解线,和网友们对节目所做的经典点评等评论线,做了融合整理。
《长安粟特艺术史》
单海澜 著
《长安粟特艺术史》以长安为中心,主要讨论了西安北郊出土的三座北周时期的粟特人的墓葬,并试着探析了入华粟特人美术中的一些重要的主题图像,通过这些葬具、葬俗和美术图像的分析,意图揭示中原汉文化与外来的粟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胡汉同风》
龙成松著
唐代是中外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各民族由矛盾、冲突走向交流,融合的时期。前辈学者如向达、陈寅恪等,对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文艺之间的关系已有卓有成效的先行考察。本书在前人基础上,通过理论背景、学术范式、史料基础的梳理和总结,探索民族文学研究在唐代落地生根的可能。书中对唐代鲜卑、突厥、粟特等民族的文学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和个案剖析,对中古胡、汉关系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来源:文献借阅中心
编辑:徐婷
审核:谢贝妮 乔静仙
签发:李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