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传统】除夕习俗,回忆中的年味

文化   2025-01-28 14:08   浙江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而除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传统习俗。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业进步,平安健康。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熬年守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贴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大家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的习俗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挂灯笼

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燃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习俗,

主要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满载着人们对来年的祈望。





 来源  | 活动部
 编辑  | 陆森
 初审  | 毛珍妮
 终核  | 陈成义
瓯海区图书馆视频号







◆  推荐阅读

开放动态 | 城市书房、百姓书屋开放信息

在线办证 | 瓯海区图书馆最全办证指南请查收

场馆预约 | 瓯海区图书馆经典品读区场馆预约

电子阅读 | 瓯海图书馆超星阅读本使用

读者证过期 | 读者证自助延期小指南


瓯海区图书馆
书目检索 查询续借 阅读推广 活动公告 数字阅读 二维码证等图书馆相关资讯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