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艺术普及 · 我的艺时光 · 云课堂丨【文化慕课】凝视与自视--以肖像画与自画像为例

文化   2025-01-07 19:56   浙江  



凝视与自视




以肖像画与自画像为例



讲座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视」的意涵、古典时期的肖像画、中世纪的星辰、文艺复兴的黎明、主体与客体、凝视与自视的歧异、失去的自我、失去的家国、卓贞妮与阴阳契合等。




课程简介















"视”不仅是我们用眼睛看,更是心灵的洞察力,是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通过艺术家的眼光,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视”的多重意涵。


古典时期的肖像画不仅仅是记录人物外貌,更是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艺术家通过凝视与自视,探索人性、身份和社会地位。


中世纪的绘画中,星辰往往象征着神的启示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通过凝视星辰,艺术家表达了对超越现实的渴望,寻求自我与宇宙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和自画像成为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艺术家们通过自画像,探索自我认知,展现个性,追求真实。


在艺术创作中,画家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他们通过凝视与自视,构建了与画中人物或景物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家对自我与外界的看法。


凝视是对他人的观察与理解,自视则是对自我的认知与反思。两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平衡内外世界。


在艺术中,失去自我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通过自我否定,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艺术家通过自画像,探索内心的迷失与重生。


在历史的变迁中,艺术家们通过肖像画记录了家国命运的变化,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卓贞妮(Zuzanna Janin)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阴阳的契合,表现了自我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她的作品让我们思考凝视与自视的双重性。


通过这篇讲座,我们不仅欣赏了艺术之美,更深入理解了凝视与自视的复杂关系。艺术家们通过肖像画与自画像,探索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希望你们和我一样,被这份艺术深深打动,未来能有更多小伙伴加入到探讨与创作中来!





教师简介



李宗慬,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史硕士。主要从事文学史研究及华语教学研究。




获取更多内容,

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线上课堂吧~





责编丨朱诗炜

审核丨刘鸿飞


上虞区文化馆
繁荣群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