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孖(mā)楼,位于北海市第一中学北京路校区,是北海市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双孖楼由两座相连的建筑组成,分别建于1886年和1887年,因其大小和造型相同,犹如孪生子,故被北海人亲切地称为“双孖楼”。这两座建筑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属于北海近代最早的劵廊式西洋建筑之一。
双孖楼的设计风格独特,采用了典型的西洋建筑元素,如拱形门窗和柱廊,展现了19世纪末西洋建筑的风貌。建筑外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呈现出古朴的黄色调,与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自1940年以来,双孖楼先后被用作北海六所中小学校的校舍。今天,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被北海市第一中学作为教务处,继续发挥其教育功能。北海市政府在1993年3月将双孖楼列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以保护这座珍贵的历史遗产。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又将双孖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其纳入北海近代建筑群名录中,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双孖楼不仅是北海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北海近代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的存在见证了北海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是北海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通过保护和利用双孖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北海的历史文化,为后代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
*1993年3月北海市政府将双孖楼列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双孖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北海近代建筑群”名录中。
北中、一中、二小三个学校,是北海最多西洋老建筑的学校,其中二小就有五栋,数量最多,包括一个微型的小教堂,可是早早就拆完了。北中有两栋,除了著名的合浦图书馆还在,另外一栋2层的红砖大楼也拆掉了。
北海一中也有两栋,分别是英国领事馆和双孖楼。为了开通北京路,1999年10月3日,拆了英国领事馆的附楼,然后将1700多吨重的英国领事馆,整体由原址向东平移50来米。
后来,英国领事馆又分离出来,移出了一中校区。
双孖楼,就成了北海一中校园内最后的西洋老建筑,也是唯一仅存的老建筑,因为以前一中所有的建筑,已经全部拆光了,没有了。
现在一中所有的教室、教学楼,都是九十年代后期重新陆续建成的。
双孖楼因为处在一中校区比较偏僻的位置,不占地,不碍眼,加上当时的一中也没钱大兴土木,所以双孖楼得以幸存下来。到2001年7月,“北海近现代西洋建筑群”成为了国家级历史文物,双孖楼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永久保留了。
双孖楼是北海普仁医院的创始人——柯达医生买地建造的,是柯达医生与英籍牧师在北海的住所!
1885年5月24日,英国领事馆动工,柯达医生也开始在北海买地建房子,还专门选择了英国领事馆的不远处,这样就算平时有什么冬瓜豆腐,头晕身热,大家也可以互相照应。
两个双孖楼都是一层,每栋的建筑面积近400平方。一座建于1886年,一座建于1887年,两栋楼一东一西,外观、造型基本相同,就像孖生兄弟,所以叫做双孖楼。不得不说,一个人住400平方的大房子,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奢侈了。
双孖楼除了住人,还做过传教点、避难中心、救济站、办过学校。甚至是军队的临时驻地。
1956年北海一中成立,双孖楼又成了校区的教筑。
早在2016年,双孖楼做过一次大修,包括屋面、门窗、墙体、墙面、地面、台阶、楼梯、烟囱壁炉及吊顶,通过“修旧如旧”,做了全面的修复。
北海市现代西洋建筑群17个近代建筑,其中的合浦图书馆、法国领事馆、德国信义会教会楼、女修道院和双孖楼,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而余下的12个西洋老建筑,目前都算是开放、或者半开放状态,想看随时可以看。
作为现代西洋建筑群之一的双孖楼,虽然知名度并不算大,但因为在校区内,陪伴过无数北海人度过校园时光,已经成为了大家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