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苏州当代美术馆在2024年初启动了“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本次呈现的《飞屋》正是该系列的第七个作品,也是上述方法的最新实验——在苏州工业园区奥体中心商业广场中庭,我们用纸片和胶带,按1∶1的比例建造了一座苏州式的日常民居。
△ 《飞屋》 ©绘造社
苏州以黑瓦白墙的园林构筑闻名于世,其民间建筑也沿用了这一风格。苏州老屋通常为两层,由于面积不大,许多生活设施会放置于建筑外部,比如洗衣机、储藏柜、沙发、晾衣架、空调、洗手池……这些丰富的生活元素如同陈列品,被展示在房屋周围。苏州园林的白墙如同一幅画卷,勾勒出亭台楼阁、竹林湖石,将文人文化映衬于建筑之上;而随着岁月流逝变得斑驳的民居白墙,却托举起那些生活中最常被使用、却最易被忽视的日常物件,刻画了真正的民间生活。
这些老屋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被使用者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逐步改造。这些自发的改造正如所有的民间自建方式一般,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需要什么设施,便建造什么;找到什么材料,便使用什么。设计团队试图学习这种自建原则,使用最常见且廉价的材料,运用人人都能操作的工艺,建造一座房子。
△ 室外堆放日常用品的苏州老屋 ©绘造社
△ 《飞屋》外观细部 ©绘造社
《飞屋》的创作经历了从二维草图到立体模型、从1∶1局部测试到现场完整建造的过程,其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整体结构被拆分为六面墙和屋顶,它们被分别粘贴、拼接后运送到安装现场,再在地面上经胶带组装后起吊。
现场搭建历时三天,超过20人参与其中。整个装置使用了1575张卡纸、1000多米胶带和近百根尼龙绳。
纸作为材料,在小尺度建造中可以很坚硬,但当它延展至数米时,就会软得像一根面条。在吊装过程中,绳子拉扯的各个点受力不均,有些局部会被拉扯开。设计和搭建团队也难以预估房子的最终样貌,只能凭借临时获得的“建造”经验,随时根据需要用胶带修补。
现实中的建筑不可能使用纸和胶带这样脆弱的材料,也不会飘在空中。但这种对日常材料和工艺的使用,以及不断变化的建造状态,不仅与传统民间自建房屋的原则和方式相契合,也使搭建过程本身成为一种动态的艺术表达,呈现出老屋原始、脆弱却充满生命力的状态。
在吊杆、绳索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这座“纸质的老屋”被悬挂在空中,最终呈现出与草图不同的、歪歪扭扭的样子。
△ 组装与吊装过程 ©绘造社
△ 吊装过程中的房子 ©绘造社
△ 《飞屋》吊装过程视频 / 致谢:苏州当代美术馆 ©绘造社
建筑学领域长期以来聚焦于精英化的庙堂建筑,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其关注对象逐渐转向民间,包括经典民居、商业建筑,甚至还有贫民窟的建筑。精英式建筑的建造需要大量资本,本身也容易沦为资本的工具,为特权服务。而民间建筑未被资本规训、自由且独立、充满生命力。它与人密切相关,服务于个人的居住需求,是个人意志的表达。
《飞屋》是我们迄今为止创作的项目中,在精神上最为贴近民间建造的。它可能从物质层面上来说是破旧的,仅能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但却通过有限资源创造出了个人天地,是一座象征个人摆脱社会限制、拥抱精神自由的堡垒。
△ 《飞屋》内部 ©绘造社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团队:绘造社
创作人员:李涵、胡妍、张欣桐、刘平
主办方:苏州当代美术馆
展出地点:苏州工业园区奥体中心商业广场中庭
展出时间:2024年10月26日—2024年11月24日
制作施工:苏州新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摄影:绘造社、苏州对角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绘造社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