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树紧急发声明
本人也回应
12月4日下午,针对此前发布“退出公司所有员工群”导致的舆论风波,王怀南发视频回应澄清道:“我的视频发出去之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我看了三四条转发的视频都是非常断章取义的。”
很多网友表示同情员工
“一边伤打工人的心
一边想打工人给你挣钱”
“谁愿意无私奉献呢?”
还有人说这个回应
“偷换概念”
激怒领导”的事被热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如何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曾引发热议
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国家层面应确立
“休而不息”的背后
是隐形的“离线休息权”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如今,让一名老板“破防”的理由如今又多了一条——“休息日没有得到员工的积极响应”。
近日,“员工已读不回,负责人凌晨爆粗口”的词条冲上热搜。一些老板在深夜时分突然宣布取消调休计划,或是选择在私人时间里安排工作,得到的反馈往往是员工始终处于“离线”状态,以静默作为抗拒的方式。
这些回应会让老板感到失望,乃至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产生怀疑与否定,但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那么除了情绪的宣泄之外,毫无意义。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加班”,常常能看到如今年轻人面对的困境:“强迫加班,不加不行,没法拒绝”“大家都加班,自己很难不加班,按时下班跟做贼一样”“我配拥有一份加班费吗?”
站在“打工人”的角度,这每一句吐槽都是对肆意越界的不满及无奈。因为职场天生自带边界感,工作与休息时间有边界,加班与正常上班也有边界。尤其是周末,作为大多数人放松和充电的重要时段,理应得到尊重。
老板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试图用“爹味说教”来模糊边界;或者态度居高临下,动辄威胁“找人事报道”来强行越界,这些无视员工基本权益的行为,也难怪别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要融化职场冰冷的边界感,只有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获得感。一条试图硬控员工的微信,和理解至上的对话沟通,哪个更有亲切感?“画大饼”“煲鸡汤”式的激励,和给足加班酬劳或者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哪个更能让员工有获得感?答案不言而喻。
此前,上海法院对“碎片式加班”也是加班的认定,给劳动者极大的信心。从法律上来说,只要付出了劳动,且不在上班时间内,无论是不是碎片化的加班,都不影响对加班性质的认定。面对类似的“碎片式加班”,劳动者也应该更有底气和信心去积极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休而不息”的背后,是隐形的“离线休息权”。社会需要形成共识,即严重的超长时间加班对劳动者、企业、市场以及社会都存在弊端。因此,老板们在被“已读不回”破防之前,首先要懂得给予劳动者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保持工作热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
人生需要“passion”(激情与热爱),但这份激情的释放只会来自自身权益不被侵犯的底气和自由。归还并保障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用“protection”来保障“passion”,不仅是他们内心的渴望,也是构建一个公平、合理工作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