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后起修:五阴魔与禅定

文化   2024-08-02 09:01   广东  

一,关于《楞严经》所讲五十阴魔,也就是五蕴障碍的问题。

五阴境界不仅是学佛的人才会出现,任何一个深入禅定修学的人都会经历,这个是共法。有人说破了色阴就是开悟,这是不对的。破色阴呈现光明只是一种禅相境界,跟开悟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甚至到后面破除受想行识蕴等各种境界都有被魔所转的情况,这都是因为见地不正所导致的结果,甚至到最后证得声闻、辟支佛果也还在识阴中。

所以在不走弯路直入大道这一点上,获得正见是最重要的事情。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或者开悟觉性,它不属于五阴境界的任何一种,它超越一切境界,不染于一切境界。修行上所谓入魔分内魔外魔两种,一个是自己认为怎样了,一种是有外界影响,让你认为自己怎样了。

当我们明悟本心后,安住本心,虚明朗耀,不住一切相,那么一切魔,自然都无可入处。

深自悟入,佛与魔皆生于现前一心,无出其外,乃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更无出入可言。那么往后的修行自然便没有魔事。

二,关于禅定的问题。

有的人初有体会之前已经获得禅定,禅宗的祖师多数都是言下顿悟,没有太深的禅定功夫。我们这些后来者即使有了体悟,也极少有能入甚深禅定的。

所以学禅的修行人就没有禅定吗?并不是的。

关于禅定的问题,净慧老和尚作了相关的开示:

问:南传、北传和藏传,入定的方法是不是一个样?

净慧老和尚: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从禅相上来讲,修禅宗的人在做保任功夫的时候,也会出现像次第禅的那些禅相。不过,不是按照次第禅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来推进。因为世间禅,像四禅八定,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叫做欣上厌下,是以欣厌之心来修,所以叫世间禅。有欣厌之心,就是有漏的心。禅宗这一法,在保任上,没有欣厌之心,一切拿来为我所用。

问:明心见性要不要经过四禅八定?

净慧老和尚:刚才我讲到,明心见性的功夫,不需要经过四禅八定。有其境界,无其次第。

老和尚讲禅宗做保任功夫,有其境界,无其次第,指的是有四禅八定的境界,但是没有四禅八定的次第。

因为当我们对自心觉性有了体会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觉性是无出无入的。没有出入,自然就没有次第可言。但是当我们在打坐或平常生活中安住于觉性的时候,仍然会升起禅定的禅相境界,比如入初禅时身体的喜乐感受,没有杂念,平稳安住。乃至于四禅的呼吸停止。这些禅相境界也会一一出现。

关于禅定方面的详细讲解可以参考广超法师的《定慧之路》。广超法师对四禅有深入的修证,也给出了详细的实修方法与禅定的验证标准。在现代学佛者群体中也有很多人证得四禅,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讲的,现代证得初禅的人都没有。

我们对初学者的建议,是可以通过数息法获得基础的定力,然后通过观心,息念,参禅,从而明悟本心。

明悟本心之后,安住于本心,深入自性三昧,那么一切禅定自然具足,并不是一定就要修学世间四禅八定,因为觉悟后保任所入的“禅定”,所缘的对象是觉性、真如,所以又称之为随顺觉性三昧,真如三昧,任心三昧。

三,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算我们通过修学观心法或其他法门机缘下开悟见性了,也才仅仅是开始踏上了真修实证的道路。犹如刚从娘胎里出来的婴儿,生活不能自理,连说话走路都没学会,但我们肯定知道,只要孩子出生了,就铁定具备长大成人的可能。也如同我们若真正悟道了,得道解脱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阳光必将要普照大地。

所以在刚有体会的时候,日常行,住,坐,卧,保任真心,还有一个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

何谓生处?何谓熟处?宗杲禅师解释道: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便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

且哪个是业力?熟处是。哪个是道力?生处是。

然道力、业力,本无定度,但看日用现行处,只有一个昧与不昧耳。昧却道力,则被业力胜却,业力胜则触途成滞,触途成滞则处处染着,处处染着则以苦为乐。

……然两处皆归虚妄。若舍业力而执着道力,则我说是人不会诸佛方便、随宜说法。何以故?不见释迦老子曰:“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前所云道力、业力本无定度是也。

若是有智慧丈夫儿,借道力为器仗,攘除业力。业力既除,道亦虚妄。

(《示吕机宜(舜元)》)

在《文殊师利所说经》中有这么一段话:

佛告文殊师利:“汝入不可思议定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不也,世尊。若我入不可思议定者,我则成可思议。世尊,心无心,我当云何入不可思议定? 

“复次,世尊,我初发菩萨意,言‘我当入不可思议定’,我今无此意当入不可思议定。世尊,如初学射,先作此意‘我当射堋’;射堋成已,后作是念‘我当射皮’;射皮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木’;射木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铁’;射铁成已,无复前念,随其箭中,皆能彻过。

我亦如是,昔初发意,求入不可思议定。我于今日,无复此意当入不可思议定。何以故?此定不可思议故。” 

赵州老和尚曾经说:“老僧除二时粥饭外,四十年不杂用心,才打成一片。”

这种种开示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并不是一悟便了,此后就无修无证了。即使有了体会,还得做保任的功夫,把随境流转的凡夫烦恼习气转为清净道用,以所悟真心觉性于日常生活中打成一片,不住一片,才能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所以我们对自性真心有所体会之后,悟后真修要以日常是否与自性相应为第一标准,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功夫。如古人所讲,暂时不在,如同死人。

其次,日常中烦恼习气与以往相比较,消融的多寡为标准。

若行住坐卧都与道相应,心空无住,妄想烦恼自然消融。

见性透彻,保任得力,自知身心世界本空,照惑无本,一切求心自息。

这是禅宗乃至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修法路线。至于气脉光明,以及种种神通,都将在保任期间出现,但这都不是检验标准,只是道用,如日常吃饭,喝水,睡觉一样平常。所以初悟心人,不可舍本逐末,如已自知身处梦幻,岂可更着于梦中奇幻境界。但任心自在,自然胜却一切有为修法,待脚根点地,其力充沛,幻游十方随缘授手,于生死间得大自在,而实能了证本无生死。

注:本文根据群聊记录整理而成。

参考链接:

             悟道不是任何境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世有仙
聊聊风水,聊聊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