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岳峰,高贵、痛苦的罗切斯特。

文摘   2024-08-30 18:55   云南  



42年前,1980年3月30日,58岁的邱岳峰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80年,十年浩劫已结束近四年,平反的春风没有吹到邱岳峰身上。
他内心的领地依旧冰封雪埋。


邱岳峰生于内蒙古,父亲曾是驻守中苏边境的中国武官,母亲是一名白俄女子。他从小离开父母,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50年邱岳峰开始配音演员生涯。 浩劫中,家庭出身和洋面孔,让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
他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唯一能喘口气的时刻,恐怕就是化身银幕上的外国人,活一回他人人生的瞬间吧。
1980年3月30日,自杀的导火索是跟妻子的争吵。争执原因据说源于某个“流言”,即他跟某个年轻演员相处的传闻。
       邱岳峰吞下大量安眠药,在医院抢救一天一夜后离去。


邱岳峰之子邱必昌在多年后这样说:“其实父亲的死是一种必然,他的处境、遭遇、性格都决定他有极大可能走上这条路。因为他不仅是个艺术家,也是个好父亲,内心很浪漫很丰富,现实却对他非常不利,可以说太艰难、太曲折,他的个性又太内向,所以他没有什么办法来解脱自己,只能找这种归宿。”
他的高贵、敏感、悲伤、深沉,就像他配的英国绅士罗切斯特。
1972年,邱岳峰给《简爱》配音。彼时的心境不难想象。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他声音的宫殿里流连忘返。
罗切斯特的台词,仿佛他内心的隐秘独白,闪耀着人性痛苦、决绝的光芒。


(以下文字来自《读库》,作者张稼峰)

《简·爱》作为译制片中的杰作,体现了邱岳峰和李梓两人配音艺术的最高成就。
罗切斯特性格沉闷、阴郁、说话尖刻。
邱岳峰给这么一个角色配音,本身就有某种潜在的心理优势。 
我们可以设想:身负政治身份的沉重压力,使他这个生性敏感、艺术家气质极浓的人,内心不得不长期处于极度的阴郁之中。


在给罗切斯特先生这个人物配音时,罗切斯特先生近乎悲怆的故事必定触动了邱岳峰心中某根隐秘的弦。
他把长期笼罩在自己身上的阴郁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罗切斯特的台词之中。 
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场面,当罗切斯特先生与爱尔小姐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他的内弟梅森突然闯进来,以妻弟的身份阻止了这桩婚姻。当梅森指责罗切斯特:“罗切斯特先生,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邱岳峰这样回答:“对,我这样做是不对,把一个人永远打入地狱才是对的?”
邱岳峰的这句台词,是从咬紧的牙关里进发出来的。我在想,这是否跟他自己饱尝被“打入地狱”的滋味有关呢? 


奇怪的是,我跟很多人有同感,看原版《简·爱》,虽然罗切斯特讲的是铿锵地道的英语,但那个声音跟罗切斯特的形象,特别是跟他的绅士身份相比似乎还欠缺点什么。
反而在看汉语版《简·爱》时,一致认为,邱岳峰的声音不仅与罗切斯特的形象十分匹配,而且确实具有更浓郁的绅士味。


邱岳峰用自己的声音塑造了另一个罗切斯特,而且无数观众一致觉得,这个罗切斯特是一个完美的绅士。是邱岳峰的声音,是他声音中蕴涵的高贵的气质激发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硬是在没有绅士的时代,在没有绅士的国度,通过一个特殊的媒体,在心中创造了绅士。


画家陈丹青在纪念邱岳峰的文章里用到一个词:颓废。颓废乃是一种极度的精致。文化、艺术只有到了烂熟阶段才可能出现颓废。
邱岳峰生前,中国大地并不具备让人颓废的土壤,他那种高贵的颓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只能说那是邱岳峰与生俱来的,看来也只能做这种宿命的猜想。
邱岳峰的艺术品格中如果缺少了一种被称为颓废的特质,他就无法向我们传达外国电影里那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汉语语音的优美、汉语的表现力被这个从事外国电影配音的艺术家发挥到了极致,使我们的民族语言具有了空前绝后的崇高感。

邱岳峰(1922-1980)

森森影画
经典老电影连载、老艺术家精美图片、老歌、老戏老调,尽在《森森影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