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发现
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
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
甚至价格更高
这样的现象
又被称为“大数据杀熟”
最近,不愿吃亏的年轻人出手了!
不少年轻人晒出一系列“反杀熟”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的算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评论区“哭穷”、建立“穷”人设等,力争用算法打败算法。
不过,这样的攻略真能影响大数据吗?“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该如何根治?
平台用户反复评论“机票太贵”
价格骤降2000多元
有网友分享:“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降价超过2000元。”
除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还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充满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后,会获得更多红包。
“用算法打败算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另一种策略。今年年初,互联网上出现不少粉色小恐龙头像的账号“momo”,通过使用相似的头像与ID,年轻人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从而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此外,也有人通过无痕浏览、时刻清理网页浏览记录来抹消自己的互联网痕迹,使算法“无处可寻”。
可是,通过这些手段,真的可以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人设”吗?
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告诉记者,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这些方法即便有效,但想要彻底根治“大数据杀熟”,不能只靠这些“小聪明”“土办法”。“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所谓差异化营销
不能成“杀熟”借口
记者在一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例如,一位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为新用户,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2000元。
也有消费者反映,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各有不同。“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又加了好几块。网购也是大数据杀熟,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专家认为,从手段上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
此前,11月24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重点整治频发的大数据“杀熟”乱象。
《通知》指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问题。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
张晓峰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来源丨央视财经、每日经济新闻、深圳商报、北京青年报
编辑丨程千 责编丨梅益
平台总监丨刘明正 编审丨董硕
总编审丨程小年
出品人丨童志勇
版权声明:1.“蕲春网”公众号是蕲春县融媒体中心官方新媒体,凡署名“记者”的或没有注明来源的原创推文,均为版权作品。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视为抄袭侵权。2.非原创推文中使用的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请与“蕲春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微信推广合作请联系:0713-722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