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启示录: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体娱   2025-01-12 21:08   北京  


中国电影又经历了喜忧参半、逆境求生的一年。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425亿,上半年春节档、五一档表现超预期,刚让人振臂高呼“影市的春天回来了”,下半年却又回落,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头部电影拉动力有限,腰部电影支撑性不足,平日大盘冷清,年轻观众的流失尤为堪忧。

一个值得思索的现象是,行业内既往形成的评判标准、经验、方法论,正在失灵。

大导演+大制作不见得是票房大卖的保障,加上好内容可能都不一定行。平心而论,过去一年的国产片整体质量是较高的,热钱和泡沫褪去后,我们已经很少再看到突破下限的烂片,质量过低的电影在立项阶段就会被筛掉,但观众的消费预期、心理诉求也在水涨船高,且圈层认知分化加剧,众口难调,舆论能把一部电影捧上神坛,也能把它摔入谷底。

近期与业内对话时,我听到一个愈发高频出现的词就是“观众”。电影行业的“ego”在慢慢缩小,以前大家会讨论我们怎样,现在更多是思考观众会怎样,要多跟观众建立连接,还有人说得更直白一点——

过去喜欢教观众的,现在正被观众重新“教做人”

潮起潮落,还有谁能抓住机遇,做中国影市的弄潮儿?以下四个关键词,带你回望2024年电影市场。

预期

2024年的年终成绩单,再次印证了那句“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

不管是“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远目标,还是“每年票房过亿国产影片达50部、2025年银幕总数超10万块”的近目标,从今年情况来看,电影行业的业绩进度都有点告急。

从数据层面来看,2024年总票房体量回退到2015年水平,同比下降23%,场均人次在近十年都处于震荡下行状态。国产片上映总数为430部,国产片、进口片上映数量同比均略有降低,但2023年有68%的电影为早年立项,也就是说2023年承担了一个“去库存”的功能,2024年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档期马太效应加剧,热门项目全往节假日挤,但档期本身热度难以拉动,典型如暑期档。前些天,一张“平安夜票房创有票房纪录以来最低”的拼图在朋友圈流传,跟短剧、短视频、游戏等在家就能享受的娱乐休闲方式相比,观众需要更充分的动力才会出门看电影,而不是只为了过节或周末放松。

大家讨论电影为什么没那么吸引人了,除了影院这个全世界共性的介质危机之外,一个简单的原因可能就是兜里没钱了、消费降级了,以及没那么多人需要约会和恋爱了。

制片人应萝佳在年末新浪潮论坛上说,今年市场的大盘,很多时候是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经验认知的,跟我们的预期形成了违背。比如《好东西》绝大部分人都想不到它能达到7亿的量级,所以需要去思考违背是上行还是下行的,这个预期一开始是怎么建立的。

与之相对,比如暑期档的《异人之下》《解密》《逆行人生》等,如果按照旧有经验来评估,而对新的市场形势研判不足,就会形成预期错位。

预期管理看似是很难的一件事,但现阶段很多的预期违背,恰恰是因为“有预期”

有知名导演、主演坐镇就一定成功吗?去年一个片子大爆,今年赶紧拍一个片名类型风格类似的,就一定能吃到红利吗?前作票房不错,续集就一定有粉丝基础吗?抛开这些卖点之外,内容上真正的创新点在哪里

2024若干“黑马”都是没多少前作案例可参考、对内地市场来说类型题材很新鲜、甚至会有点“怪”的片子,比如灵气与金句飞扬的《好东西》,暴力中带着黑色幽默和性感的《周处除三害》,平视少数特殊群体的《小小的我》,比故事片还跌宕起伏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等。这几部电影拍摄或上映前都不是以高票房为首要目标,反而得到了超预期的结果。

情绪

我们在复盘一个阶段的票房表现时,常常总结出一些情绪规律,比如最早是“强情绪、强共鸣”,前两年一度盛行“哭片”。

2024年的观众喜欢看什么?一类是轻松的、好笑的,一类是刺激的、吓人的——

这两类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就是能让人短暂逃离现实、打破平静麻木、释放积蓄压力的

反观现实题材在2024年进入了一段低谷期,只有《第二十条》《小小的我》少数电影取得了突围。如果不是能真正获得大众共情,今年的观众不再愿意主动为“苦难叙事”买单

年票房前五名《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类型构成里都是有喜剧的,同理《年会不能停!》《末路狂花钱》包括《好东西》在影院的“笑果”也很不错,喜剧片支撑起2024年的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这两天你甚至能看到有新片已经走起了“本片没什么深度和内涵,就纯粹好笑”的营销路线

票房表现出色的《默杀》《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异形:夺命舰》《九龙城寨之围城》《毒液:最后一舞》《周处除三害》《重生》则都是大尺度暴力爽片,给人视觉刺激和心理爽感,《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和《周处除三害》都出自3月冷档期。

《寂静之地:入侵日》《鸳鸯楼·惊魂》票房破亿,尤其《鸳鸯楼·惊魂》以目测不高的成本走出一条长线放映曲线,说明在市场式微已久的惊悚恐怖片仍是刚需。

这两类卖座片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独特性。

喜剧是完全根植于本土语境、本土文化的类型,而《默杀》《异形:夺命舰》《周处除三害》这样以往会被认为过审有难度的电影,要么“一刀未剪”,天然成为电影的一大卖点,要么内地公映版本和非内地版本略有区别,但对于内地市场来说,仍会是尺度上的突破。

同理可见《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破·地狱》等港片的引进,通过差异化供给,既能保留港片的原汁原味、题材的表达尺度,又拓展了市场,一箭双雕

编剧陈宇认为,这些有鲜明情绪指向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完成了类型片应该完成的任务,精准地根据观众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完成了跟观众的对话。像陈思诚的壹同做的纯类型片还应该继续做,而《好东西》等片有潜质成为特定社会心态下的亚类型。

如果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能发展的市场基本盘,必须把类型电影的建设放到议程上来,这是从公司决策者、创作者到评论者都需要补上的一课。

当然,如果明年后年再去扎堆做喜剧、惊悚片的话,因为电影制作的滞后性,等到上映时可能又迟了一步。社会心态、大众情绪是在流变的,作为创作者只能尽量让自己保持对外部世界变化的敏锐性,切勿抱有投机心态,根上还是要把类型做扎实

舆情

除了类型、质量以外,影响电影票房的一大新要素就是舆情。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对电影的影响是双刃剑,可能会从末端的受众起,一点点往回影响到创作源头。

2021年的《雄狮少年》、2023年底的《我本是高山》引发的巨大争议已经可见这种苗头,今年的《雄狮少年2》再度因为角色外观问题引发争议,其评分与票房的脱钩现象也比第一部更加彰显,豆瓣高达8.4分,票房却遗憾徘徊在7000多万。

有大IP、有流量主演的电影,也容易被拖入舆论的漩涡中。

粉丝一方面会成为宣发的排头兵和自来水,但另一方面却又可能因为对宣发策略、对票房结果不满,内部倒戈,“问责”片方,比如有粉丝在《负负得正》上映前后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而有很多粉丝的流量,也会有同等体量的“对家”,影片正式上映前夕就遭遇大量没看过片的一星差评的现象屡见不鲜,会对影片正常评论环境形成干扰。

2024年影坛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女性思潮的兴起,女性影像正在被前所未有地重塑

从年初的《热辣滚烫》,到中秋档的《出走的决心》,再到年底的《好东西》《小小的我》,女编剧、女导演、女主演、女性观众全员“上桌”,共同塑造出立体、多元、生动的女性银幕形象,或传递出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引发新鲜的话题讨论。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最近已经有越来越多女性题材、女性主创的项目正在开发的路上,业内尚且为数不多的杰出女编剧、女导演也变得炙手可热,期待她们未来的作品。

女性思潮兴起的背景下折射出一场特殊的风波,就是针对“老登电影”的豆瓣一星运动。包括《教父》《美国往事》等一众影史经典在内,波及到现实中的若干中年男性创作者,被网友一股脑地打上了“老登”的标签。

剥离时代来评判电影是有失公允的,一部电影的品质也是由多方面决定,仅凭“老登含量”就全盘否定一部电影是不理性的。不过“老登”说法的流行作为现象本身是值得关注和思索的,话语权的变更,视角的转换都对今后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很多片方会在剧本创作和内部试映时就注意寻找和规避潜在的舆论风险,更注重女性观众的感受。

定位

经过百年多的发展,电影已经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今年令业内格外有危机感的一件事是,短剧的市场规模已经正式超过了电影的年票房产出。

2024年,一年只进一次电影院的观众占比上升到了57%;从年龄构成上看,25—29岁观众占比保持27%,相对稳定,但2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降至21%。电影行业“拉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很严峻的问题。

有人发文给电影支招,“渠道变了,产品就要变,电影要取得长久的生命力,以后首映要改在手机上,而不是电影院,把家庭电视作为次要市场”,文章获得了不菲的流量。还有大V说之所以不愿意去影院看电影,是因为不能随时暂停和收听解说……

我们不得不思考,电影院、大银幕的不可替代性究竟是什么?还有什么能让年轻人喜欢上看电影?

2024年的市场反馈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需要像《好东西》这样,能够深切共情当下年轻人的感受,洗刷陈旧的语言和观念,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与思考的电影;

我们需要像《小小的我》这样,正面发扬偶像的影响力和电影的话题作用,扎根现实世界、并且能够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电影;

我们需要《雄狮少年2》《只此青绿》《里斯本丸沉没》《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样有原创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在小众类型赛道上实现突破的电影;

我们需要《周处除三害》《坠落的审判》《姥姥的外孙》《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因果报应》《破·地狱》等来自不同文化、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高分佳作……

截至发稿前,2025春节档的六部新片已经全部发布首支正式预告,希望在又一个“最强春节档”的带领下,接下来的一年将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突破之年。

(插图图表来自猫眼、灯塔等报告)

       
喜欢本文,别忘记点个“在看”支持一下

新浪娱乐
关注我们,带你一键get√娱乐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