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保时捷的内宣又冲上了热搜。这次的主角不是新车,也不是技术突破,而是**青岛某销售冠军连续两年“封神”**的故事。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这招真能救市吗?作为一个从业 20 年的“老司机”,我觉得这事吧,有点意思,但也有点东西值得深聊。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
销量下滑,保时捷到底怎么了?
先看背景数据,保时捷中国市场销量连跌两年,2023 年同比下滑约 15%,2024 年更是跌了约 30%。这个跌幅,用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塌了”。一个豪华品牌销量可以下滑,但连续两年断崖式下跌,问题显然不只是市场大环境,更可能是企业在战略、产品甚至品牌管理上的失误。
在这种背景下,保时捷把内部销售冠军的故事摆到台面上,试图提振士气,甚至拉拢消费者。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操作真能解决核心问题吗?
内宣外化,三个问题值得深思
保时捷的这波操作,看似热搜出圈,但实际上问题不少。我总结了三点,咱们一条条说。
1. 微博用户 VS 保时捷目标人群:对不上号
微博的主力用户是 90 后、95 后,甚至更年轻的 Z 世代。他们爱刷屏、爱互动,但问题是,这些人和保时捷的实际消费人群重叠度有多少?根据数据,保时捷车主的平均年龄在 37 岁左右,家庭年收入 300 万人民币以上。很显然,这拨人平时忙着开公司、搞生意,刷微博的时间可能真不多。
这就好比你去高端西餐厅卖辣条,目标群体和消费场景完全不搭。保时捷想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没错,但用这种方式,效果恐怕有限。
2. 对外宣传“销冠文化”,真的合适吗?
从内部来看,鼓励销售团队,树立榜样,提升士气,这没毛病。但问题是,“销冠文化”拿到公众面前去讲,可能就不合适了。消费者买豪华车,最在意的是品牌价值、产品性能,而不是你的销售冠军有多努力。
举个例子,消费者对保时捷的期待是什么?可能是那句经典广告词:“在一个充满多余和肤浅的时代,唯有保时捷 911 是真正的必需品,无可替代。”这句话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和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保时捷象征着纯粹、极致、无替代性。
但现在,保时捷却在讲销售冠军的个人奋斗故事,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内容很难和品牌价值产生联结。甚至有人会觉得:“你是不是卖不出去车,才这么拼命宣传销售?”
3. “黑红”的代价,品牌形象受伤
有人说,热搜只分流量,不分好坏。但对于豪华品牌来说,这种“黑红”,代价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大。
目前保时捷的品牌形象,在不少消费者心中已经有所“掉档”。比如“提车加价”“选配割韭菜”等争议,已经让一部分潜在车主觉得保时捷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粹。而这次的销冠热搜,频繁以“拼命卖车”的形象出圈,更可能让人怀疑保时捷是不是已经“流俗”,开始为了销量不择手段。
说白了,当一个豪华品牌开始过度强调销售,反而会削弱它本应传递的身份感。而这种身份感,才是消费者愿意掏钱的真正原因。
保时捷的核心问题在哪?
销量下滑背后,保时捷真正的问题可能有两个:
产品线布局失衡
近年来,卡宴和 Macan 这两款 SUV 成为了保时捷的销量支柱,但轿车和跑车的销量却在萎缩。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模式,短期内可能带来销量,但长期来看,容易让品牌失去核心竞争力。毕竟,保时捷的灵魂是跑车,不是 SUV。市场竞争加剧
在豪华车市场,保时捷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电动车领域有特斯拉、蔚来这样的新势力抢市场,而传统豪华品牌如奔驰、宝马也在加码新能源。保时捷靠 Taycan 短期抢了点风头,但从整体销量来看,显然还不足以成为新的增长点。
未来展望:保时捷该怎么走?
从长远来看,保时捷要解决问题,还是得回归到产品和品牌本身:
强化产品力:继续提升核心车型(如 911)的竞争力,同时优化新能源产品线,避免 Taycan 成为“昙花一现”。
重塑品牌价值:别因为短期的销量压力迷失方向,豪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无可替代”,而不是“谁卖得更努力”。
优化客户体验:减少选配加价、提车排队等负面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花 100 万买保时捷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
保时捷的这波“销冠热搜”,看似出圈,实则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作为一个有情怀的豪华品牌,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它的产品和品牌价值,而不是销量冠军的个人故事。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保时捷的这波操作?是觉得“有点意思”,还是“劝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Tips: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