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驼祥子
时光可以淡化一切,但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忘却,反而更加清晰,甚至不断折磨着自己的内心。
当年我与莫副团长(作者注:姓氏取其谐音)为了一篇报道产生的误会和纠葛,如今回想起来我甚感后悔,那时都怪自己当时年轻气盛欠考虑啊!
那是1989年夏天,因川藏公路通麦段大塌方,我们常年执行川藏线战备运输任务的车队被迫临时绕道青藏线返回川西某市部队驻地。
有一天晚上,在迎接某支凯旋车队的洗尘晚宴上,大家都喝了不少酒。因为当时聚餐不是在部队内部饭堂,而是在驻地市郊的一家地方餐馆,紧邻餐馆有一条水渠,水流深且急。
当时一营某连指导员马某某在酗酒状态下,趁着夜色到水渠边小便时,不慎落水身亡。
这个意外事故发生后,当时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好像也未追究聚餐组织者负责人的任何责任。
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就此事件,一事一议,连夜写了篇杂感《为酒伤身者戒》,投寄给军区《战旗报》,不久这篇稿子就在该报第一版言论专栏“战鼓”醒目位置加框线刊登出来。令自己没有想到的是,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己搞了那么多年的报道,在报刊电台发表了那么多的新闻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栽花”的,惟有这篇“挑刺”的稿子,引起了轰动效应。但是,我还没有从发稿的激动中清醒过来,就引火烧身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
首先是团党委不愿意暴露自身“阴暗面”,即部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其次是上级单位师里不愿意,认为治军不严,对此责任事故没有做出相应处理意见,有“渎职”之嫌;其三,也是最关键的矛头直指个人,即这次聚餐组织者副团长莫某某,当时谁批准的饮酒?等等。
一篇报道搅起一场风波,当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我反复申辩,这是一篇杂文,不是实指,作者为了表达某种观点,完全可以虚拟一件事情然后展开议论,切不可对号入座。但是,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我是百口莫辩,我很快成了老鼠过街、众矢之的。
莫副团长跨进报道组一脚踢翻了凳子,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这是怎么回事!嗯?”桌子上墨水瓶倒了,墨水流了一滩,洇湿了稿纸。
开饭的号声响了,莫副团长拉着我的手:“走,今天没有酒,我们一起吃个饭!”把我羞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其实,这位副团长是一位德才兼备、性格直率、平易近人的老革命,平时深受部队基层官兵拥戴。
为此,我也感到十分内疚,错怪了好人。
后来,据说这位副团长从我们团调到重庆铁路军代处任职去了。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当面向他郑重道歉,都怪自己当时年轻气盛不懂事,为了一时“出名”欠考虑,写了这篇不合事宜措辞有失严谨的报道,给组织和领导脸上“抹了黑”。
今天写下此文,也算时隔30多年,了却一桩夙愿:“首长,原谅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