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全球首个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充电桩、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高性能纳米微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平板显示触控检测设备……
在江苏,走进这里的实验室、工业园、企业,处处都能感受到自主创新的脉动。一个个科技研发团队勇攀科技高峰,一项项自主原始创新技术不断打破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垄断、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一台台高端制造装备领先国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无论是对于科研机构还是民营企业而言,科技创新都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甚至需要科研人员几年乃至十几年如一日地持续攻关。在此过程中,财政资金的支持保障作用至关重要。
着眼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江苏各级财政持续加强资金保障。2023年,省级财政安排9.3亿元,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省基础研究投入从2021年的14.43亿元增至2023年的35.97亿元,年均增长57.9%,财政“真金白银”源源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动能。
挺进“无人区”
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展厅,珍藏着一面曾经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这是该实验室在去年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受赠的国旗,该实验室也因此成为全国首家获赠国旗的科学实验室。
授予国旗,是对紫金山实验室的莫大褒奖。自2018年揭牌成立以来,这个以南京“城市之巅”命名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瞄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
2019年,紫金山实验室发布自主研制的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这是我国主导的第一个可规模化商用的网络操作系统;2022年,实验室研发的面向6G的光子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速率创全球最高纪录;2023年,实验室成功研制200G自主可控的DPU芯片,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至今,该实验室已发布超过30项重大创新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目前已吸引全国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1000多名高端人才。实验室创新采用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团队组建权等,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紫金山实验室科研部部长齐望东告诉记者。
在实验室科研经费保障方面,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各级财政均给予了有力支持。其中,2018年以来,江苏省级财政已累计支持紫金山实验室超过5亿元,并从2024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实验室建设发展。
“目前实验室已处于稳定投入阶段,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步伐正在加快。每年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加强与地方产业密切合作,转化收入逐渐增加,既做到‘顶天’,挺进科研前沿‘无人区’,也实现‘立地’,辐射、带动地方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齐望东说。
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江苏从全省的高度早有谋篇布局。
走进江苏省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创新成果展示区,显示屏上直观展示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省研发型企业65家、国内伙伴115家、海外伙伴84家、提出技术需求2230项、企业对接达成技术合作900项……
从创新资源供给和企业技术需求挖掘两端发力,产研院构建起了集研发载体、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于一体的全省产业技术创新“航母”,搭建起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桥梁、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的桥梁,助力江苏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在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产研院作了有益尝试:通过建设轻资产运营的专业研究所,赋予科研人员机构所有权和知识产权处置权,解决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策权问题,并采取财政资金“拨投结合”模式,支持实施风险高、周期长的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宽容失败,激励创新。
从2013年成立至今,产研院已建设研究所81家,累计衍生孵化1400多家科技型企业,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转股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34亿元,资金升值超过2.5倍,培育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12亿元,初步形成了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装备、合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卡脖子”难题,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薄弱环节。围绕破解“扼颈之痛”,苏州市政府大力引入并支持创新型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微球,是一种肉眼看起来与面粉末相似的材料,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真面目”——实则一个个尺寸小到微米、纳米级的球形颗粒。这小小的颗粒,用途却很大,是生物制药、医疗检测、微电子等行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过去,微球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某个领域通常只有一两家公司可以提供,相关技术一直被美国、日本垄断。”苏州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告诉记者。
2007年,借着苏州市政府抛出的“橄榄枝”,抱着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决心,该创始人毅然从高校辞职,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创业。
经过多年攻关,公司在多个高端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2011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推出单分散固相萃取填料微球;2012年,成功研发导电金球和镍球,打破国外厂商垄断;2013年,成功研制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基质的离子交换层析介质,打破国外垄断……
“高端材料细分领域非常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现象,只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打破被动局面。”该创始人说。目前,公司的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内生物医药、液晶显示屏等领域,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有效降低相关行业成本。
谈及创新的成功要素,该创始人认为,产业基础、人才政策以及创业的耐心都非常关键。“苏州工业园区具有较好的生物制药、纳米产业基础,地方政府对引入高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也很大。”他说,硬科技属于“慢产业”,需要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并敢于跨领域创新,才可能实现“换道超车”。
同样是突破“卡脖子”难题,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青丘街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源创)在工业检测设备方面实现了追赶反超。
“在工业制造产业链中,工业检测设备是除了工艺材料设计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我们在电、光、声多学科检测领域深耕10余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触控检测设备厂商,平板显示检测技术超越日、韩,专利申请超过1000件。”华兴源创集团副总裁谢红兵介绍。
在半导体事业展示区,陈列着数台由华兴源创攻关团队历时7年打造的超大规模数模混合芯片测试机,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测试系统,均是自主研发。
“半导体检测领域之前一直被国外垄断,我们公司从2016年开始攻关,当时开发团队被命名为‘珠峰小组’,意为攀登半导体检测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谢红兵介绍,目前,该系列产品已解决国内中高端数字芯片测试机的瓶颈问题。
至今,华兴源创已聚集800多名研发人员,近三年研发投入约占企业营收的18%,且逐年稳步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累计736.07亿元,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新科技企业开展研发攻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达6.78万亿元,相继在诸多“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高端制造夯实强国之基
作为长三角经济强省,江苏制造业在全国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23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全国14.1%、全球4.2%。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江苏高端制造不断刷新纪录、取得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底气。
今年9月,由江苏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亿智造)研发的全球首款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在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惊艳亮相,备受各方瞩目。
在微亿智造展厅,该公司董事长张志琦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高超的动手和学习能力:工作人员手动将积木拼装成一个模具,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快速学习领会,两只“手臂”匀速摆动,从旁边零散的积木里挑选同样的零件进行拼装,很快完成组装任务,做到了“看一遍、学一遍、做一遍”。
“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集成AI算法、视觉感知、机器人控制等技术,具备人的感知、认知、规划、驱动和执行能力,可以柔性化地解决问题,这是设备替换人的核心,而且成本与普通的工业机器人相差无几。”张志琦介绍,目前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已在一些种子客户的工厂“上岗”实践,明年将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
走进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机器人产业园,1.2万平米的装配车间内,一排排黄色工业机器人整齐列阵,依次进行装配、测试。
“这个车间每天可以下线150套机器人设备,完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埃斯顿机器人制造车间制造中心经理孙建忠介绍,“我们自主研发核心算法,机器人自主化率非常高。”
埃斯顿成立于1993年,是在南京成长起来的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其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压铸、锂电、光伏产业、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电子制造等行业领域,赋能相关产业数智化、高质量发展。
其中,埃斯顿为光伏行业打造的“光伏排版机器人”荣获2023年国家单项冠军荣誉,市场占有率高达90%,目前已有超5000台光伏机器人投入使用。
在数字能源领域,位于常州市武进高新区的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帮数字能源),在全球织起了庞大的充电网络——该公司充电桩10年累计销售数量全球第一,充电网、微电网等产品出口至全球近70个国家,是中国制造出海的典范。
据了解,星星充电为万帮数字能源的核心品牌之一,其平台累计接入超260万个终端,涵盖公交、出租、网约车及物流等各类能源补给场景,适应极寒、高温、重粉尘等环境。
该公司的能源智能运维监控平台,实时更新全国各省市充电设备累计功率和充电电量等数据。截至10月15日下午15时,电功率已达512万千瓦(kW),堪称国内最大的移动数字能源”基座”。
尖端引领,集聚成链,蓄势勃发。目前,江苏已形成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软件和信息等10个全国领先的制造业集群,正朝着“203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5%以上”的发展目标迈进,勇挑制造强国建设的大梁。(记者 敖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