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对社会带来前所未有影响的当下,在中小学做好科学教育,并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宁波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充分关注到了这些领域,并提交了相关建议。
此外,托幼一体、儿童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来看代表委员们如何说教育。
市人大代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沙日娜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沙日娜代表认为,结合我市2025年总体发展规划目标,需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及互通平台,充分发挥高校高级人才及专业领域人才服务企业。建议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三方联动,开启1+1+1通力共融高科技创新人才共享模式,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立项计划,政府部门加强正确导向及资金扶持。
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和企业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应积极提供实习岗位、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还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建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沙日娜说。
市政协委员、海曙中学校长
翁伟彬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翁伟彬说,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与科教强市,有着雄厚的科研底蕴与教育追求。然而,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研究上,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数据获取困难、产学研用协同脱节等诸多困境,未能充分释放潜能服务地方教育升级。
为此,翁伟彬建议,财政部门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项科研基金。对重点项目采取 “一事一议” 资助策略,鼓励科研院所在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辅助、教育测评自动化等细分领域开展深度研究。建议多部门制定教育数据安全规范与共享标准,搭建市级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为科研院所提供合法合规、丰富统一的数据支撑,同时配套数据使用监管机制。
他还建议,强化产学研用合作纽带,促成科研院所与学校“结对子”,设立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鼓励教师进院所参与研发,科研人员入校驻点观察教学。教育部门出台激励政策,反向驱动合作深化。同时,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校,将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率先在示范校落地,带动全市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水平整体提升。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正高级讲师
张玉菲
发挥智造企业科教优势
张玉菲关注到,当前,宁波大力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积极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在科学知识普及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效,但各类高精尖企业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合作力度还不够,各类智造企业中的优质科教资源没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市政协委员、李惠利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
林红
构建托幼一体化体系
林红说,宁波学前教育在做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行动中做出努力,有了很好的“宁波范式”。但部分幼儿园出现招生不足,办园规模缩减等情况,让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议政府层面构建一个涵盖0—6岁婴幼儿的托幼一体化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这包括设立由教育部门主管的托幼一体新型幼儿园。”林红说。
林红建议,市级层面制定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科学保教师资培养课程与从业证照,统一和规范保教质量。综合考虑我市现实条件和学前事业发展水平,根据区域实际需求调整幼儿园的分布和资源配置,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和高效利用。
市政协委员、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副校长
侯珊红
构建“儿童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当前,许多社区缺乏针对儿童设计的体育活动设施,侯珊红委员建议,宁波可以通过增设“儿童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构建一个覆盖全社区、设施完善、安全可靠的儿童体育生活圈。
侯珊红认为,在社区公园、绿地或学校周边等开阔地带,可以设立不同年龄段的专属运动区域,如幼儿区配备滑梯、秋千;学龄前儿童区配备小型足球场、篮球场;学龄儿童区配备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等。建议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设立运动技能挑战区,如攀岩墙、平衡木等,激发儿童的挑战欲望。
她建议社区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为儿童提供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培训课程,且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差异化设计。利用社区公告栏、宣传栏等空间,定期发布体育知识、运动技巧等内容。开设线上体育课堂,提供运动教学视频等资源。同时,在体育活动区域安装高清摄像头,并连接至社区监控中心。设立紧急呼叫按钮和急救箱,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来源:甬派
文/图:王伟、樊莹、张培坚(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曾梅
审校:罗湘波、余晶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官微“宁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