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香港市民都在關心這條「魚」

文摘   2024-12-02 09:27   广东  


本文要點
「喂,排隊先啦!」

大澳擱淺鯨魚死亡,獸醫在牠的消化系統中發現一個大帆布袋。

這個周末,香港市民都在關心一條「」。

鯨魚上周六早上在大澳水域出沒。(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供圖)

上周六(11月30日),一條鯨魚誤闖香港水域。

當天晚上7時,牠在大澳擱淺。

被發現時,牠在距離岸邊欄杆不足1米處擱淺,不時擺動巨大身驅掙扎,鯨身疑因不斷與蠔殼及水底沙石磨擦,出現多處傷口,滲出大量血水,海水都變紅了。

岸邊圍觀的大批市民驚呼「流血呀」、「反肚啦陰公」,街坊議論紛紛:「直程擱淺咗!」「可唔可以拖返佢(鯨魚)出海啊?」

有約十多名村民自發落水,利用浮波及帆布固定鯨魚,試圖將鯨魚固定後再拖至較深水地方。

拯救鯨魚行動一直持續至昨日(12月1日凌晨。

警員、漁護署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接報到場,眾人先合力為鯨魚墊上帆布,以免牠的身再與沙石磨擦,繼而安排舢舨左右夾着牠擬拖往較深水處。

然後漁護署人員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獸醫在電筒照明下為鯨魚打針急救,但鯨魚至昨日零時已經沒有反應,證實死亡。

工作人員用吊車將鯨魚屍體吊起檢查,可見明顯傷痕。(香港文匯報 記者 鄧偉明 攝)

經解剖,獸醫在鯨魚身上發現有一些表面傷痕,可能因鯨魚曾擱淺於淺水區域而造成。

獸醫在鯨魚的消化系統內發現一個大型帆布袋(尺寸:88cm×52cm),但鯨魚最終死因需要進一步分析。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估計鯨魚因誤食帆布袋等異物,導致難以再進食,慢慢出現營養不良,繼而身體虛弱,而誤入香港水域並擱淺。

街坊:80歲人都未見過這種情況

居民黎女士形容發現鯨魚擱淺後「愈來愈多人圍觀,我走出去看,80歲人都未見過這種情況。

大澳居民梁太對於鯨魚的最終死亡感到痛心及不開心:「始終都係一條生命。」

或為鯨豚之中最神秘的物種

專家估計,今次擱淺之鯨魚為朗氏印太喙鯨。

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十分神秘。

朗氏印太喙鯨更是極度罕見,被稱為鯨豚之中最神秘的物種。

多年來科學界只發現2個已風化的朗氏印太喙鯨的頭骨標本。

全球唯一一具完整的雄性朗氏印太喙鯨骨架標本在日本沖繩

自1926年首次命名後,有記錄的朗氏印太喙鯨擱淺次數只有17次,涉及24條。

朗氏印太喙鯨分布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熱帶海域,特別是出沒在馬爾代夫周邊一帶,可能棲息於遠洋,行蹤很少遍及東太平洋。

漁護署表示,一般而言,喙鯨居於深水海域,很少進入淺水水域或游近岸邊,香港水域並不是喙鯨的正常生境。

市民關注:如何安全有效保護鯨豚?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早前公布,今年共發現37宗鯨豚擱淺,計及昨日最新死亡的鯨魚,即增至38宗,如何安全有效保護鯨豚成為市民關注議題。

去年7月13日,一條約8米長的成年布氏鯨闖入西貢海域,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乘船出海追蹤,致該條布氏鯨疑遭快速駛過船隻撞斃。

多個動物保護組織要求政府參考深圳做法,一旦有鯨豚出沒就劃定禁船區。

漁護署今年提出三項建議,包括

  • 賦權漁護署署長,當香港水域出現非本地棲息鯨魚時,將香港部分水域劃定為「臨時海洋限制區」;

  • 將現時只屬指引的《觀豚活動守則》,賦予法定地位;

  • 探討禁止觀賞非本地鯨豚類動物的活動的可行性。

不過,三項建議目前仍在研究階段,未有立法及落實的時間表。

現時政府制定的《觀豚活動守則》,要求100米範圍內出現海豚,船隻應減速或停船,每次僅可有一艘船在500米範圍內觀豚,但該守則目前沒有法律效力。

漁護署再次呼籲,市民如發現鯨魚出沒時或鯨魚擱淺,請立即通知漁護署及必須與鯨魚保持距離,切勿接近騷擾鯨魚,及留意個人安全,以免發生意外。


綜合: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大公文匯全媒體

編輯:常伯勞

審校:蘇萊

往期精彩

他在庭上承認了:偌大個中國就專挑負面的報道

可以天天去香港了,但還有這些事項需注意


大公文匯
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文以載道,匯則興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