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化自信!你永远可以相信祖宗审美!
《中国故宫全书》展现8000年华夏文明
中国最新的“大国重器”,轻松覆盖大半个地球,让美军无处可藏。
印度媒体《欧亚时报》称,中国科研团队已经部署了一种探测距离可达10000公里的全新天波雷达,即低纬超视距电离层雷达,并在去年11月4日至6日有效探测到了出现在北非和中太平洋上空的等离子体泡。
【低纬超视距电离层雷达探测到的等离子体泡】
《欧亚时报》分析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的雷达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整套雷达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具有极高的军用潜力,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解放军反隐身探测能力,还能够帮助解放军在战时更好地利用一些自然现象改变战局。
外媒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就出在前面提到的“等离子体泡”上。等离子体泡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电离层的自然现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期间会对周边地区的高频通信、星地通信以及卫星导航定位信号等各种无线电信号造成闪烁干扰,严重影响设备运作。
【欧亚时报报道中国新雷达】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单纯的无线电干扰,那么等离子体泡还不足以成为各国科学家们视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毕竟自然环境中能够对无线电造成干扰的东西几乎随处可见,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真正让这东西被重视起来的原因,实际上是它的“低可探测性”。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在歼-20刚刚问世时,不少西方媒体都喜欢刻意将其与苏联时期的米格-1.44技术验证机联系起来,试图论证歼-20在设计上抄袭米格-1.44。
【米格-1.44和歼-20只是看着像,在设计上大相径庭】
至于为什么这架没有任何隐身战斗机设计特征的飞机会成为外媒嘴中的歼-20“参考对象”,原因并不单纯是米格-1.44的外形和歼-20相似,二者都是双发鸭翼布局。还因为在歼-20刚曝光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没有能力研发出性能达标的隐身涂料,导致有不少观点认为歼-20在隐身问题上走的是苏联等离子隐身的技术路线。
等离子体同样具备吸收电磁波的特性,甚至从吸波性能上来讲,等离子隐身技术的效果要远远优于现行的吸波材料技术。而促使这一技术成为苏联在最后几年里重点研发的隐身技术路线的原因之一,就是发生电离层的等离子体泡现象。
【等离子隐身技术示意图】
说白了,等离子体泡的“低可探测性”与各国在隐身战斗机追求的“低可探测性”有相当多的共通点,且性能表现更好。
在作为一个自然现象时,等离子体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地面上部队、海面上的舰船、天上的飞机很可能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陷入大规模的通信、定位干扰状态,对部队的指挥调度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也因此,在以军事问题的角度看待等离子体泡时,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部队能够提前发现等离子体泡的存在并做好应对准备,那么干扰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显著降低。
同时“提前发现等离子体泡”这件事本身,也往往意味着探测者拥有超乎寻常的雷达探测能力。不然面对这种纯天然的隐身技术,别说是一般的雷达了,就是专业的反隐身雷达都只能干瞪眼。
这也是为什么《欧亚时报》方面声称这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解放军反隐身探测能力的理由,因为国产低纬超视距电离层雷达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探测到等离子体泡的雷达。
【低纬超视距电离层雷达探测等离子体泡示意图】
虽然作为天波雷达的一个分支,低纬超视距电离层雷达并不具备军用级别的目标探测能力,但谁又能保证解放军不会在自己新一代反隐身雷达上应用类似的技术呢?而如果这一技术在未来得到解放军大规模应用,美军的隐身战机还能不能“隐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了。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在冷战末期甚至二十一世纪初都被认为是幻想的等离子技术,已经在今天发展到了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工程实验的水平。
例如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就有港媒曝光称中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了一种等离子隐身设备,能够在战机表面形成雷达波屏蔽层。
【港媒报道中国在等离子隐身技术上取得突破】
虽然现有技术还不足以让屏蔽层覆盖整个机身,但这证明了在下一代隐身技术的发展问题上,中国有了除传统吸波隐身技术以外的一个新选择。
更不用说在发展潜力上,等离子隐身也要高于吸波隐身技术。后者对于战机的外形有严苛的要求,歼-20也好、F-22也罢,它们的气动外形会设计得有棱有角就是为了尽可能发挥隐身涂料的吸波效果。
与之相对的,由于等离子隐身技术是在机体外部形成屏蔽层,对于机体外形没有需求。战机的气动构型设计可以向着更加自由、更加优化飞行性能的方向发展,而不需要向隐身性能妥协。
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下,美国势必会和中国围绕等离子隐身技术展开新一轮技术竞赛。而已经拥有了探测等离子体泡技术的中国,显然在这个问题上领先了美国一个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