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是一场扎根基层的艰苦跋涉

财富   2025-02-06 00:05   北京  
驻村工作,不是一次简单的“下乡打卡”,而是一场需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民心的跋涉。它要求干部褪去“机关气”,换上“泥土味”,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躬身力行。这场跋涉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足迹;没有捷径,只有扎根泥土的坚韧。
一、跋涉的起点:从“外来人”到“自家人”
初到乡村的驻村干部,往往带着几分陌生与忐忑。崎岖的山路、语言的隔阂、村民的观望,都是第一道考验。一位驻村干部曾回忆:“第一次开村民大会,我站在台上讲政策,台下却响起一片‘听不懂’的嘀咕声。”语言不通的背后,是信任的鸿沟。唯有放下“干部架子”,穿上胶鞋走进田间,蹲在灶头边拉家常,才能真正读懂村民的期盼。
在云南某偏远山村,驻村干部老张用了三个月时间,跟着村民种烤烟、修水渠。白天一起劳作,晚上围炉夜话,村民的防备逐渐消融。当他用方言喊出“阿叔”“阿婶”时,乡亲们终于笑着回应:“这干部,像我们村里人!”身份的转变,始于双脚沾满泥土的诚意。
二、跋涉的险阻:在矛盾中寻找出路
基层工作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脱贫户返贫的风险、土地纠纷的积怨、产业转型的阵痛……每一项都是“硬骨头”。驻村干部既要当“灭火队员”,化解矛盾,又要当“开荒者”,寻找发展路径。在贵州某贫困村,驻村干部小王发现村民因土地分配问题争执多年。他翻遍泛黄的村志,走访每一户人家,最终用一张手绘的“土地历史变迁图”理清脉络,让争执双方心服口服。村民感叹:“这干部不偏心,是真来解决问题的。”
然而,更深的挑战在于打破思想的桎梏。某地推广经济作物时,村民因担心风险不愿尝试。驻村干部老李没有强推政策,而是带着村民去邻县考察,又请专家在地头示范种植。当第一批果实卖出高价时,村民的疑虑才化作行动的热情。跋涉的险阻,往往藏在观念的沟壑里。
三、跋涉的收获:土地与心灵的双重丰盈
驻村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修了几条路、建了几座桥,更在于让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一位驻村干部在日记中写道:“以前在机关写材料,总觉得‘为人民服务’是口号;现在看到阿婆喝上自来水时的笑脸,才明白这句话的重量。”当村民把自家腌的酸菜塞进行囊,当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谢谢叔叔”,这份质朴的情感,成为跋涉者最珍贵的勋章。
对干部而言,基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里,他们学会了用“土办法”解决“真问题”,懂得了政策落地需要“接地气”,更领悟了“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的深意。一位“90后”驻村干部感慨:“驻村三年,晒黑了皮肤,却点亮了初心。”
四、跋涉的远方:乡村振兴的薪火相传
今天的中国乡村,正经历千年未有的变局。驻村工作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代干部接续奋斗。在浙江安吉,曾经的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将“穷山沟”变成“绿富美”;在四川凉山,年轻的驻村干部用直播带货为深山特产打开销路……每一个村庄的蝶变,都是无数跋涉者用青春书写的答卷。
这场跋涉,终将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正如一位老村支书所说:“驻村干部像种子,扎进土里就能生根发芽。”当更多干部愿意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当更多青年选择把梦想播撒在乡野,这场艰苦而光荣的跋涉,终将让希望的田野生长出无限可能。
驻村工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跋涉。它需要勇气穿越风雨,需要智慧破解难题,更需要坚守诠释信仰。而那些在基层扎根的身影,终将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 吴康)
来源:中国网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