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上午,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大熊猫·绿色旅游发展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绿色旅游研究负责人韩晋芳助理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大熊猫·绿色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分享了主要观点与数据:
一、从被动应对负外部性,走向主动治理与战略升维
20世纪中叶起,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并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加快,交通、通讯、支付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改进,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为旅游提供了更多便利,旅游业全球化加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旅游业通常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然而,由于旅游产业价值链条构成的碎片化,过度旅游和无序开发留下深深的环境足迹,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激增,传统文化被旅游商业化侵蚀,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干扰等问题。
起初,人们只是被动应对解决旅游带来的负外部性,部分城市开始限制游客数量,尤其针对旅游旺季,以减少短期游客的涌入。一些城市在部分生态脆弱的自然景区实施了游客限额,并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的方式限制游客数量。还有的城市采取措施限制短期出租房的数量,控制旅游带来的房租上涨和居民搬离问题。但是被动应对治标不治本,旅游的人民性得不到充分保障。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涨船高的时候,社会开始思考,旅游业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全球可持续旅游标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巴黎协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标准和公约相继出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绿色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引。
二、从抽象的理念与战略走向鲜活的产业实践
全产业链的绿色实践,验证了绿色旅游发展正当其时。绿色饮食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选择,还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新卖点,推动“从农场到餐桌”的生态饮食理念。比如参加波多黎各根源之旅,除了参观生态走廊,了解当地的动植物,游客还能参加有机时令水果和蔬菜采摘,体验从农场到餐桌的绿色饮食。环保型住宿设施将成为未来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绿色酒店认证(如LEED和EarthCheck)正逐渐成为游客选择酒店的重要参考标准。2022年,携程集团发起对低碳酒店的评定标准,目标到2030年减少47.5%的碳排放,目前已有1500家酒店入选该标准。低碳交通工具将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化、公共化和智能化的交通模式不仅减少了环境负担,还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在香港,支付宝首次探索了出境蚂蚁森林能量收取。“一码通行”用户便捷乘地铁、坐巴士、搭叮叮车的同时还能得蚂蚁森林绿色能量,坐公交可得80g、乘地铁得52g能量,每天最多分别累计5笔。
互动性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绿色旅游项目,不仅能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还能在教育与娱乐中实现长期的社会效益。比利时索尼安森林沐浴项目是一场放松之旅,通过冥想练习体验自我和自然。活动节奏慢,强调感官和呼吸。通过享受简单的细节,例如树叶的沙沙声,最终达到恢复平衡感,降低焦虑的目的。绿色购物不仅仅是购买商品,更多的是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消费的体现,游客可以通过购买支持当地环保实践,增强目的地社区的经济能力。参观东非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时,旅游公司会主动教育游客,不要购买任何来源可疑的野生动物制品,并鼓励游客购买当地社区的手工艺品,如草编篮子和珠饰等。这种方式不仅保护了野生动物,还支持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环保娱乐,如温泉、户外运动和生态观光,不仅能减少旅游业的碳足迹,还能将自然景观与娱乐产业紧密结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参加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项目,游客可以加入保护区的志愿者团队中,帮助监测野生动物、清理环境和参与本地保育工作。这种娱乐方式不仅让游客体验非洲野生动物,还能为当地保育事业作出贡献。
总结以上绿色旅游的产业实践,我们发现:绿色旅游驱动了旅游模式的创新。传统旅游业以消费资源为主,但绿色旅游强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促使企业在生态保护、环保设施、低碳交通等方面进行创新。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正在引入可再生能源、零排放交通工具和循环经济模式,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并能提升品牌价值。以太阳能镜场、能源中心等绿色科技为核心打造的邯郸鲲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光热能源打破了时间的桎梏,不仅拓宽了“+文旅”的边界,更是让全域全季全天候成为可能。
绿色旅游催生了新兴市场需求。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关注日益增加,使得绿色旅游逐渐成为热门选择。游客更愿意参与生态友好、文化传承类旅游项目。这种需求变化为产业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推动企业研发更加可持续、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新加坡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里的超级树(Supertree Grove),高达50米,除其美学价值外,主要功能是集成的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系统支持绿色能源使用。花园还采用了先进的气候控制技术,通过植物冷却塔调节园区气温,提高能源效率。
绿色旅游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力。智慧旅游、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还为绿色旅游项目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科技驱动的绿色创新,将进一步加速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马来西亚Soneva Fushi度假村与Yingli Solar合作,通过电力购买协议(PPA)在度假村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度假村无需支付前期的资本支出,而是以比传统柴油发电机便宜40%的协议价格购买电力。这不仅降低了度假村的运营成本,还减少了碳排放,展示了创新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潜力。
三、从产业实践走向目的地建设
面向未来,绿色旅游不应只是产业行为,更应该从顶层出发;不应只是市场行为,更应该是目的地建设的战略、方向、品牌和形象。《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绿色旅游景区评价要求》贵阳市地方标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相继推出,都是以绿色旅游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实践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旅游发展相统一的举措。
发展绿色旅游的核心目标是生态体验和品质生活。面向未来,绿色旅游首先应该做好需求侧管理。目的地也在围绕智能管理调节、降低对环境、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提供高质量体验、出台政策与标准、增强公众绿色环保意识等方面积极实践。比如:随季节不同,全国多个旅游目的地执行淡旺季票价,如山西省诸多景区、贵州诸多景区、扬州部分景区、更有故宫、布达拉宫、青海湖、黄山、莫高窟、九寨沟等多家知名5A级景区均位列其中。比如广东从2010年4月起,省星级饭店已实行不再一次性日用品配送至每间客房,仅在客人有需要时配送。倡导游客入住尽可能自己携带相关日用品,促进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浙江西塘率先在省内制定《低碳旅游细胞标准》,结合旅游产业特色,打造民宿餐饮低碳品牌,引导民宿、餐饮形成绿色经营方式、提供绿色服务产品、营造绿色消费环境。
面向未来,绿色旅游应该完善供给侧的产品体系建设。都江堰市以山水为底色、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立足区域内生态、道文化、中医药等资源,推动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吸引追求身心健康的游客前来体验。大连正着力推动文旅业向绿色低碳的优质产业转型,大连始终致力于打造森林城市,截至2022年,大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5%,大连先后开展了城乡绿道工程、生态森林公园建设,不断丰富农业观光、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面向未来,绿色旅游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完备的保障体系。
基于以上四个维度,课题组构建了绿色旅游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对45个样本城市展开了绿色旅游发展评估,并发布了“绿色旅游实践优选目的地”,名单如下:杭州、北京、成都、重庆、上海、湖州、长沙、贵阳、大连、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