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赓续数千载,麦子的历史也如大河之水,源源不绝。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麦作遗存——甘肃民乐县六坝乡东灰山遗址中采集到的距今约五千年的炭化谷物遗存,到距今三千八百年前的新疆孔雀河畔古墓沟墓群中出土的小麦随葬,从《诗经》中的诗句到《左传》里的记载,麦子因久远的种植历史,成为中国文化中丰收、富足、繁荣、希望的象征。
城市里商铺开业、影视作品上映、书画展览开幕的时候,流行摆放一些金黄的麦穗,因“大麦”与“大卖”同音,寓意产品、作品等大卖。
麦子也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风景”。我家玄关柜子上的花瓶里摆放着一大束风干的麦穗,那是我从家乡山东滕州带到北京来的。这些年我搬了几次家,一直没舍得丢弃。我家书房东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题作《风调雨顺》的国画小品,那是几年前小满的那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路过京郊一片麦田,恰巧看见一只蜻蜓在地里飞舞,回来后想起一句农谚“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随手在一张很小的宣纸上画的。除此之外,我的笔记本电脑桌面、手机屏保选用的也都是金灿灿麦田的图片。
不得不承认,我和小麦的感情是极深的!虽然我现在不能每天都见到长在地里的小麦,见到乡亲们,不能与他们朝夕相处,但心里依然挂牵着他们。
无比幸运的是,我有不少农民朋友、农民兄弟。他们会时不时地告诉我关于麦子的各种讯息:“麦子快熟了,过来看看吗?”“新麦下来了,回来尝尝吧!”这些消息在我听来,就像是亲戚们在说“儿子大学毕业了”“闺女参加工作了”一样,话语间透着喜悦。
我有很多农民老师。他们告诉我大量关于麦子的知识和谚语,比如“麦盖厚雪被,枕着馒头睡”“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灌浆有墒,籽饱穗方”“麦黄不收,有粮也丢”“麦要磨才能成面,玉要琢才能成器”……
家乡滕州是有名的产粮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素有“鲁南粮仓”之称。这里生产的富硒强筋小麦特别适合做煎饼、馒头、烧饼、面条等面食。这让我想起现在网络上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碳水天堂”。水煎包、小蒸包、大烧饼、菜煎饼、缸贴子、油酥火烧、大肉手擀面、辣子鸡拌面、焦酥大油条……滕州人把面粉变着花样儿做出美味。单饼卷馓子是本地人常见的一种吃法。单饼是用小麦面粉和面烙出来的,馓子是用小麦面粉制作、油炸出来的。这种小麦面粉与小麦面粉的简单组合,竟然产生了奇妙惊艳的味觉体验,让男女老少欲罢不能。
味觉是有记忆的,饮食偏好很难改变。大多数北方人爱吃面食。我就是吃麦子长大的。
我已记不清小时候有多少次迫不及待地守在蒸笼旁等着揭开盖子。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腾腾,麦香四溢,我一下能吃好几个。那时觉得,天底下顶好吃的饭食,无非就是刚烙的煎饼、刚出笼屉的馒头、刚出炉的烧饼。能够长大成人、拥有健壮的体魄,我要感谢小麦,感谢大地!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青小麦。立夏过后,小麦扬花灌浆。青麦变黄之前,掐几个麦穗,揉搓出麦粒儿尝尝鲜,尚处于乳熟期的青麦汁液十分香甜。青麦也可以用火燎一燎,焦香与麦香混合,又是另一番滋味,是记忆里难得的美味。
俗话说“新米陈麦”,新麦子有新麦子的美味,但放一放,让麦子“发汗”,磨出来的面粉会更筋道,营养更全面,味道也更好。
在打麦场上,随着木锨扬起,麦壳随风飘去,麦粒逐渐堆积成一座小山。我曾经扑在这小山上感受麦子的呼吸,感受新麦聚在一起形成的温暖与馨香,感受丰收带来的喜悦、充实和满足。
以前麦子晾晒干燥后,很多家庭都会把麦子存放进一口硕大的红泥陶缸。老家的人把这种缸称作瓦缸。现在这种瓦缸已经很少见了。小时候,奶奶会把没熟透的苹果、柿子等放进瓦缸里,既能催熟水果,又能保证它们存放很长时间而不坏。
满缸满沿儿的小麦让人心里感觉特别踏实。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庄稼在地里长着,粮食安全要在心里想着。我深深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就拿麦子来说,从浸麦种到摇耧子耩麦,从挥舞镰刀割麦到用石磙碾麦脱粒,从扬场到晾晒,这些农活我全干过,就像看着一个孩子从孕育到出生、成长、成熟,既享受他长大的快乐,也有各种付出和辛苦。农业生产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大部分劳作都是很苦很累的。好在现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人力劳作逐渐被农机取代。随着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一些传统农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用来播种的耩子耧子、用来收割的镰刀,还有用来轧场的石磙、脱粒的石碾、堆积小麦秸秆(麦穰)的杈子、归拢麦粒的扫帚、扬场的木锨等等,有些已经成了村史馆的展品,默默诉说着过去种麦收麦的艰辛。
麦苗不惧风雪、不畏严寒,这种可贵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孕育出庄户人坚韧的性格。但是,接近成熟的麦子最怕疾风骤雨。越是临近收割越是时间紧迫,正所谓“麦熟一晌,贵在争抢”“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这就是农民兄弟口中常说的“抢三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抢收、晾晒,否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就有可能造成麦子大面积倒伏,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雨或许就会让大半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牢记仓中粮,颗颗不容易。麦粒虽轻,但因饱含耕耘者的汗水,就比山还重;麦粒虽小,但因关乎老百姓的饭碗,就比天还大。
抓一把麦子贴紧胸口,这是沉甸甸的名副其实的粮食安全“压舱石”。捧一捧麦粒举过头顶,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麦粒闪着金光,日子越过越亮堂。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