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关于“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不断提升青年学子文化自信,2025年1月15日至23日,文化旅游学院广泛动员师生组建“福文化”传承、文旅助推、探寻年味等3支重点实践队,深入八闽大地开展“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结合专业优势整合文化旅游、节庆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在福州市台江区、仓山区、闽清县等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积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活动和产品,探索春节文化、“福文化”具象化新路径,充分展现励园学子的青春风貌和责任担当。
“福文化”传承实践队联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苍霞新城社区委员会,围绕“传统文化多元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路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载体”等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访谈等方式开展社情、民情调研。实践队员们依托专业特长,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玩盲盒与“福文化”结合,创造性地将原创IP形象“小杏福”与“福文化”以及十二生肖形象相融合,贴近青少年群体的喜好设计出了一套生肖盲盒作品。作品中生动展现了八闽岳祖白岩山、福州温泉、福橘、鱼丸肉燕、茉莉花茶、福州陶瓷、闽清三宝、状元文化等独具福州特色的“福文化”形象,赋予潮玩盲盒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福文化”。盲盒作品在台江区“苍霞人家”生活馆展出,让广大市民借助盲盒了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
“福”文化十二生肖盲盒产品设计稿
盲盒产品在“苍霞人家”生活馆展出
“咚咚咚”的音乐一响,福州的年味直接拉满。近年来,福州游神“火”遍全国,吸引各地群众蜂拥而至、络绎不绝,为福州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福州非遗“游神文化”俨然成为福州文旅“新名片”。文旅助推实践队来到福州市仓山区胪雷村游神现场,采访民俗专家、开展社会调研,充分了解“游神文化”作为福州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背后起源故事。实践队员们依托绘画特长,通过数绘的方式制作“游神文化”手绘地图,详细介绍游神观看攻略,并在手绘图中融入福州著名景点、特色美食等内容,解锁福州文旅流量密码,助力福州文旅沉浸式出圈。同时,实践队还与福州火车站达成合作意向,将手绘地图择机投放至火车站进出站口、服务大厅等场所,方便外地游客在到达福州后第一时间了解本地特色民俗文化,拉动当地文旅品牌热力值。
手绘科普图节选
实践队员拍摄福州游神现场
人间烟火,四时飘香。春节期间,福建各地家家户户准备了各式各样独具年味的特色小吃,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探寻年味实践队充分发挥影像制作特长,拍摄原创系列短视频《看福见·年的味道》,深入挖掘了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渊源,借助影像的力量推介各地独具年味的美食,以家乡味道讲述福建故事。无论是寓意“平安吉利”的福州太平燕,还是祈盼远行亲人顺利归家的莆田妈祖面,抑或是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的漳州四果汤……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承载着福建人的匠心独运和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拍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与美食制作者深入交流,聆听长辈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将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与尊重融入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中,更大程度上保存与传播福建特色年味美食的传统制作方法,让更多人通过认识福建美食,了解福建故事,爱上福建文化。
《看福见·年的味道》系列短视频
实践队成员拍摄美食视频
通过此次“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实践活动,文化旅游学院实践队创新叙事方式,将福建文化符号具象化,讲好福建故事,展现独特福建文化魅力。未来,文化旅游学院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文旅专业特长,将所学所思运用到“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的新时代实践中,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和文旅融合赋能美好生活贡献青春力量!
END
来源|文化旅游学院
供稿|李伟坤
排版|杨博萱
初审|王莉
二审|林靖
终审|陈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