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宝藏丨西汉·乳丁纹玉璧:见证建湖地区汉代繁荣的瑰宝

民生   2024-12-24 07:31   江苏  

建湖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西汉·乳丁纹玉璧,外径21.7厘米,内径8.7厘米,厚0.7厘米,是国家一级文物。


它由和田青白玉雕琢而成,多处有褐色刻沁斑,呈圆形,中间有一孔。通体饰蒲纹,蒲纹内刻饰排列规整的乳丁纹。


村民取土时发现汉墓


国家一级文物——西汉·乳丁纹玉璧

1975年,建湖县上冈镇利群村村民在整地时,曾挖出两座汉墓,出土釉陶壶罐10多件,瓦纽铜印1颗,印文阴刻篆书“别部司马”四字。之后,地处建湖县境东北部沿岗地区的上冈镇的利群、冈西、丰宁、永丰四村沿通榆公路(范公堤)西侧约500米处农田里,先后发现了汉墓或汉墓群。


从上冈镇利群村起,由南向北至草堰口社区杨巷附近,在约11公里范围内,平均约0.85公里即有一处汉墓或汉墓群,是盐城目前已知发现的最大汉代墓葬群,时间跨度从西汉到东汉。“当年,建湖县文化局组织文化馆专业人员在南京博物院、市博物馆专家指导下,通过文物普查,对上述地区古墓出土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发现汉墓、汉墓群13处。”盐城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红花说,这件西汉·乳丁纹玉璧,是在朱家墩汉墓中发现的。


1984年5月,当时草堰口乡(现草堰口社区)永丰村村民在朱家墩取土烧砖时挖出汉墓。此次出土文物并不多,却有重要发现。22枚玉片穿线拼连的玉覆面,置于墓主头部附近,应该是当时覆于死者五官的。出土的乳丁纹玉璧,其纹饰精美,通体饰蒲纹,蒲纹内刻饰排列规整的乳丁纹,璧边立面刻阴文“乙百廿一”四字。1994年1月,国家文物鉴定小组将此璧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乙百廿一”,可能是墓主拥有财宝的数据。


乳丁纹在玉璧上的寓意


经过考古专家勘查发现,汉墓群主要分布在朱家墩、陈家墩、吴家墩、高家墩、郭家墩、学校大墩、农场大墩等10个墩的下面,10个墩大小不等,都呈正方形,它们是西汉到东汉的家族墓葬。“到此,村民们也才知道,他们日夜陪伴的大土墩是汉代先民的墓葬群。”建湖县博物馆讲解员徐金阳在讲解发掘乳丁纹玉璧时这样说。


乳丁纹最早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主要装饰在鼎、簋等器物的腹部,作为陪衬纹样单独成片出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乳丁纹成为青铜器、玉器常用的装饰纹样之一,并在汉代达到了鼎盛。


玉璧在古代是“天”的象征,乳丁纹出现在玉璧上,通常被认为代表天上的星星,体现了古人对天体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也有人认为乳丁纹是纪念母亲的纹饰,有感怀生命起源的含义,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寓意着子孙满堂、人丁兴旺,这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繁衍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在古代,玉璧是重要的礼器,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拥有和使用。


见证汉代建湖贸易繁荣


解说员在讲解西汉·乳丁纹玉璧出土的过程

建湖县沿岗地区,位于盐阜平原中东部,古范公堤(通榆公路)、串场河横贯南北。其原生地貌,远古为古黄海的一部分,由于淮水入海,淤沙沉积,在海中形成三条沙岗,南北纵列,其中西沙岗和东沙岗(俗称二道岗、头道岗),均从这一地区穿过。


范公堤前身为东沙岗,北起阜宁北沙至阜城,向南经草堰口、上冈、新兴场、盐城南入东台。上冈至草堰口一线,地势高,近海有渔盐之利,先民最早聚此繁衍生息。


盐城上古为淮夷地,汉置射阳县,属泗水郡,汉武帝东灭闽越,徙其民充实江淮。为适应淮夷地经济发展需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盐渎县,并设盐铁官,管理境内盐铁生产。


出土乳丁纹玉璧的朱家墩汉墓墓主,从头至脚放置玉面罩和多块玉璧,伴随出土鼎、杯等礼器,与战国、西汉早期流行等级葬制相符,应为西汉早期墓葬。“墓主可能是盐铁商首领。”徐金阳说,和田青白玉的使用,反映出两汉时期的建湖贸易繁荣。


记者感言

作为建湖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乳丁纹玉璧的出土,为研究建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件玉璧,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建湖在汉代的社会风貌、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它见证了建湖地区在汉代的繁荣与发展,对于研究建湖的地方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记者:郭敬雷 文/图

编辑:张伟伟 周樑 马语涵


——✦  推荐阅读  ✦——

登瀛观察
观时代风云,察百姓冷暖,讲精彩故事,记沧桑巨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