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嗽,找潘高寿!”这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是不少老广的记忆,也彰显了潘高寿“治咳专家”的地位。一百多年来潘高寿专注祛痰止咳中成药领域,并持续创新科研、产品、营销,成为中医药老字号创新发展的典范。对此,广州日报新花城、广州政协公众号对潘高寿创新发展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以下是报道的原文。
在许多人的居家常备药品中,有一样药,不同于一般苦涩难咽的药片,玻璃瓶里装的是棕红色的黏稠浓厚的流体,气香味甜,喝下去还有一丝丝的清凉感,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咽喉痒痛,这就是蜜炼川贝枇杷膏。如果仔细看一看包装下面的那行小字:“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会留意到因字体不同而格外显眼的三个字:“潘高寿”。这便是蜜炼川贝枇杷膏的来处。
潘高寿药行的历史,能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药铺“长春洞”。从19世纪末开张的小药铺,到近代受战火侵扰仍顽强存续的潘高寿药行,再到如今现代化管理与生产的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历经百年风雨,改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以岭南中药济世益民的心愿。
中药蕴藏报国心
长春洞里攀高寿
1890年初,自幼被贩卖到美国充当苦力的潘应世回到了家乡——广东开平。他深感国势衰弱,期望开设药店,以医药报国。然而,潘应世出洋数十年,常受虐打,工钱微薄,历尽辛苦存下的一点积蓄仍不足以租店、雇工和置办器材。潘应世遂向潘氏族人游说筹钱,族人都被他的报国之心感动,加之其兄长潘百世在中医药领域颇有造诣,在族内很有名气,坚定了族人的信心,最终同意出资,解决了资金问题。
有了本钱,接下来就是选址问题。《广东省志》载,广东医药,源远流长,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久远,明代,广东的中成药开始兴起,佛山、广州、潮汕等地逐步发展形成了中成药生产基地,以中成药为主要标志的“广药”,历来享誉海内外。
从事医药业工作近四十年的广州市医药总公司退休干部梁爵文曾在《源远流长的中成药制造业》一文中写道:“广州地处亚热带,常有时疫流行,促使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和重视。”广州最早的中成药厂是陈李济杏和堂,始创于1600年,该厂在明末清初创制的蜡壳药丸流传至今,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这就能理解,为何潘应世在为药铺选址时,慎重而敏锐地选择了广州城。
1890年12月12日,潘应世和兄长潘百世、弟弟潘平世和雇工十多人,在广州城内的南关高第街开设了药铺。这个药铺的开设,是为了济世益民,应民众“长春不老、益寿延年”之愿,因此取名“长春洞”。潘应世他们又想,潘氏族人多以高寿辞世,便将店名结合家族姓氏,以“长春洞潘高寿”为药店产品的标志,因为“潘”与“攀”同音,因此这个名字既蕴含了药铺属于潘氏家族的含义,也寄予了“长春洞里攀高寿”的美好愿景。
药铺采用前店后场模式,前面是药店,后面是工场。梁爵文总结过,中成药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习惯是以剂型分类的。在私营时期,广州生产的中成药产品几百个,但按剂型归纳起来,主要是丸、散、膏、丹和酒、水、茶、油等八个剂型,其中以丸散膏丹四个剂型的产品多,特别是丸剂最多。“长春洞”生产的药品也是以当时广药最出名的蜡丸为主。由于选料精良,疗效很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长春洞已经扎稳根基,业务也蒸蒸日上。
“长春洞”药铺
传统中药绽新花
川贝枇杷露续新篇
20世纪20年代,潘百世、潘应世、潘平世相继辞世,长春洞交到了潘百世之子潘逸流和潘应世之子潘楚持手上。《广东省志》中提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西医西药最早传入广东,1850年英国商人在广州沙面英租界开设“香港屈臣氏药房”,这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的医药(西药)商业。西药冲击加上二人无心经营,“长春洞”也受到影响,后交予潘百世第四子潘郁生管理。
潘郁生接手后不久,药铺就在动荡的时局中毁于战火。由于“长春洞”原先所在的高第街有许多店铺被战火毁坏,重建需要一段时间,潘郁生就开始考虑其他地址,这次被选中的是广州十三行。当时,广州十三行作为广州的一大商业中心,更是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车水马龙,商船来往,繁华景象吸引了众多商户落地于此。潘郁生在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重新开店,继续经营膏、丹、丸、散等传统的中成药,但生意却不如从前。
潘郁生琢磨,继续像以前那样以售卖蜡丸为主来经营是难以持久的,得推陈出新,才能振兴祖业。创制何种新药?潘郁生认为,有两点,一是要相较于传统的中药有所突破,二是要秉承祖辈济人济世之愿,创制百姓所需良药。
岭南地区炎热多雨,春夏之交乍暖还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但是市面上出售的止咳药多为独味单方,效果不够好,潘郁生就以此为突破口,开始潜心钻研治咳新方。
他不断翻查医书,向著名的老中医请教,凭着自己多年中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创制出治疗感冒咳嗽的新方。他把川贝母和桔梗、枇杷叶一同熬炼,川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桔梗和枇杷叶能祛痰,为了让病人乐于接受服用,他又学习西药制剂的炼制方法,在里面加上香料和糖浆,把汤剂改成糖浆剂,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广州市志》中记载,这是广州最早的糖浆剂,具有镇咳除痰、消炎顺气的功效。
研制成功后,潘郁生为了筹得生产资金,以破釜沉舟之决心典当家中财物,购买原料,在住宅内生产,并全程亲自监制以确保药品质量。最终,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于1929年正式问世。
为了推动新品销售,潘郁生亲自撰写文章发于报刊上介绍潘高寿川贝枇杷露,还拍摄了宣传川贝枇杷露的电影广告在各电影院放映,用薄铁片做成川贝枇杷露宣传画片,钉在广州的电灯杆上,夏天还到广州市的长堤等交通要道摆摊设点,免费向过路人提供川贝枇杷露,这些举措都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既不是苦涩的汤药也不是传统的丸散膏丹,而是甜甜的黏稠糖浆,这一老少咸宜、疗效确切的新药成了百姓治咳的新选择。潘郁生还乘势在韶关设立潘高寿药行,出口川贝枇杷露,产品行销粤港澳台等地,远至海外。随着这一产品的走俏,1929年底,潘郁生在广州正式启用“潘高寿药行”的字号,专营川贝枇杷露,而原来的“长春洞”仍然以经营蜡丸业为主。
后来,为了应对市面上出现的仿制的“冒牌货”,抬高防伪门槛,潘郁生决定改良包装,以父亲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画像作为商标,并在自己的画像旁边注明潘四叔创制(潘郁生又名潘四叔),使人容易辨认。直到现在,在香港等境外地区行销的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仍然沿用这个包装。
新品迭出解困境
治咳品牌稳立市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针对当时社会上仍然存在的歧视中医中药的思想,中央政治局指示要做好团结中医工作。《广东省志》中提到,当时,人民政府对医药工业给予扶持,1954、1955年先后建立了广东省医药公司和广东省药材公司,随后,地市县也先后成立医药、药材专业经营和兼营机构,比如广州市药材公司。
梁爵文记述说,新中国成立,广州解放,中成药制造企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摆脱困境,稳步前进,不断发展。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经成药业合营委员会规划,上级批准,把中成药各企业合并改组为12家联合制药厂,广州中成药行业结束了漫长的私营岁月,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潘高寿药厂也抓住新机迈步向前。1956年2月1日,潘高寿药行和大同成药社、中华成药社三家合营,组成公私合营潘高寿联合制药厂(潘高寿药厂),并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扩建、改建工厂。后来,广州潘高寿药厂合并了星群药厂的中药提炼车间,发展成具先进生产工艺和一定规模的中成药厂。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医药工业企业“统购统销”,药厂只管生产,不愁销售,1979年,国家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药厂的产品销售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广州市药材公司停止收购潘高寿川贝枇杷露。这样一来,大量的川贝枇杷露一下子难以消化,积压在厂里,潘高寿药厂陷入了困境。
全厂职工经过反思,认为药厂仅有川贝枇杷露这一个“明星产品”一枝独秀是不够的,这不利于药厂的发展,因此决定以重点开发治咳系列药物为主,同时多品种、多剂型地发展其他治疗药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增加企业利润,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潘高寿药厂从外商那里承接了大量生产出口产品的业务,这些外商常年做药品销售的生意,根据市场需要要求潘高寿药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其中有一款治疗风热咳嗽的药物蛇胆川贝液,便在国外华人群体中广受欢迎。
于是,潘高寿药厂试制蛇胆川贝液,试制成功后很快获得了蛇胆川贝液的生产批文,该产品于1984年正式投产。为了保证蛇胆川贝液的质量,1987年,潘高寿药厂建立起蛇胆的质量标准,从源头上把握药品质量。
有了成功的先例,潘高寿全厂职工都很受鼓舞,继续探索,蛇胆川贝枇杷膏正是下一个新产品。从名字上看,蛇胆川贝枇杷膏和此前潘高寿药厂生产技术成熟的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很是相似,最大的不同点似乎只在于药剂的形式,不是“露”,不是“液”,而是传统的丸散膏丹中的“膏”,然而,一字之差,却让潘高寿药厂的工人们苦恼了许久。
因为缺乏制作膏剂的经验,最初,他们采用淀粉做填充剂,却容易发霉,后改用糊精,但又容易起粒,为了解决成膏问题,厂里领导和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技术研讨会议,决定坚持古法炼膏,最终以蜂蜜为辅料,炼制出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的膏剂。1987年2月,蛇胆川贝枇杷膏获生产批文,正式投产。
然而,这一产品在南方广受欢迎,但在北方却销售不佳,该厂职工专门前往北方市场了解情况,原来,南北方对“蛇胆”的接受程度不同,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潘高寿药厂试制另一个产品——蜜炼川贝枇杷膏,1990年1月,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获生产批文,正式投入生产。
此外,潘高寿药厂还对老产品川贝枇杷露进行改良,使其治咳疗效更加显著,生产“潘高寿治咳川贝枇杷露”,并联合科研机构研制出治疗胆囊炎、胆囊炎合并结石、胆管炎、胆管炎合并结石的舒胆胶囊,主治食滞和虫积的保儿安冲剂,治疗感染性高热的炎热清胶囊和清咽润喉的潘高寿润喉糖等产品。
药厂用了几年时间就开发出了20多个新品种,彻底改变了此前剂型少、品种少的状况,改善了药厂的经营状况。该厂生产的治咳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先后于1984年、1986年、1989年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奖。据《广东省志》记载,1987年潘高寿药厂当年总产值5214万元,为全省第一,实现利润1092万元,上缴国家税利375万元。
老字号焕新春
“广药”品牌向未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改制热潮。1992年12月26日,潘高寿药厂改组为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潘高寿药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潘高寿药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创办广州首家中药合剂外向型企业——广州康寿药业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泰国开设多家合资企业,产品直接进入东南亚市场。
1995年,潘高寿药业从和平西路搬迁至番禺东升工业区。1997年,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资产重组,把属下的潘高寿药业、陈李济药业、敬修堂药业等8家中成药企业及另外3家医药贸易公司组成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药业),1998年10月30日,广州药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H股票,这是中国首家以中成药制造为主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股票在香港发行上市,也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广州市属国有企业。
2004年,潘高寿药业制订了新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以“治咳化痰”为发展方向,推出系列治咳产品,针对老人、儿童、成年人3种不同消费群体,针对寒咳、热咳、干咳和感冒咳等病症,开发糖浆、口服液、煎膏剂、颗粒剂、中药合剂等多种剂型。
药品之外,潘高寿还围绕“治咳”的品牌核心,开发天然保健食品作为品牌延伸。早在1992年,该公司与市桥制药厂、广州市卫生服务公司合资经营“广州潘高寿天然保健品公司”,生产潘高寿润喉糖、川贝枇杷糖、银耳雪梨膏等保健品。2006年11月,潘高寿又开始进军凉茶市场,选用菊花、金银花、荷叶、蒲公英等药食同源的药材生产凉茶。
2006年,潘高寿药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潘高寿中药文化”也获得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中,“潘高寿”集“中华老字号”“广州老字号”“治咳老字号”“广东省著名商标”“广州市著名商标”等称号于一身。
《广州市工业志》记述,进入21世纪,作为广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基地,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2006年,广州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区,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医药四大生物医药领域。2015年,广药集团发展大健康新产品,年内推出了包括“潘高寿清嚣”川贝枇杷糖和“潘高寿胖大海雪梨糖”等产品。2017年末,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工业企业。以潘高寿等一批历史悠久、精益求精的中成药企业为代表的广州医药业,正延续岭南医学热情,向更健康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