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时代跃迁变化的晴雨表和方向标,又到新学期,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有了新变化

文摘   2024-09-01 23:37   重庆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随着九月的到来,开学季如期而至。新的学年,新的起点,又一批青年学子们扬帆起航,踏上人生新的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青年是时代跃迁变化的晴雨表和方向标,青年的精神需求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新学期来临之际,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哪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人民论坛》与您一起关注。


新时代青年精神需求五大特征
精神需求是人之为人的高级需求,是满足人的学习求知、心理情感、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灵皈依之目的,确证人的本质发展的非功利性需要,主要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审美需求、意义需求等类型。新时代青年精神需求呈现出以下一些状况特点:
01
学习求知成为生活方式,同时知识获取碎片化

新时代青年在求知需求方面积极进取,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新时代青年的学习求知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是学校的系统专业学习;二是业余闲暇学习;三是各种考级考证的应用性短期性学习,通过各级各类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青年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多样化学习、便捷性学习、自主化学习使青年迅速掌握了不断更新的新文化新科技新知识新技能,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增强。
现代化高科技在赋能青年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使知识获取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无时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媒体信息推送使青年知识获取“快餐式”、零碎化;过于注重感性思维、技术性思维、即时性思维,忽视理性思考、深入探究、逻辑思维。碎片化的学习求知并不能很好地帮助青年建构起体系化的认知与理论化的逻辑分析,容易使其产生认知的片面性,不利于青年对世界的系统化理论化把握。

02

 心理情感开放自主自信多样,同时高情感发展不足


新时代青年生长在全球化、开放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在心理与情感的需求与满足上更加开放、自主、自信、多样。在心理需求上,尽管新时代青年有强烈的缓解压力和排遣孤独的愿望,但他们总体上“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展现出了自信达观的心理素质。在爱国情感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认同,更加自信爱国、理性爱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融入世界中更加开放自信。在婚恋情感上,新时代青年选择人生伴侣更加注重平等独立,尊崇“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并对他人的选择表示尊重和理解,持宽容态度。在人际情感上,新时代青年从小生长在“陌生人”社会,少有熟人社会人际交往“约定俗成”的诸多束缚,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自信从容,注重悦己体验,敢于自我表达,追求个性张扬。同时,青年交际交往方式也新颖多样,除了传统的社交方式,网络社交、星座好友、i人e人派对、“万能的票圈”“自习室”等轻社交以及“搭子社交”也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社交方式。
在高科技信息化环境下,部分青年的心理情感需求与发展出现一些缺失和障碍。第一,理性精神仍有待提升。部分青年理性爱国的深沉度不够,意志不够坚定,在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突发事件刺激时,容易表现出非理性和冲动。第二,虚拟情感与现实情感脱节。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青年更加习惯于网络交往。但网络虚拟交往中的“社牛”和现实交往中的“社恐”会不和谐地集于一身。调查显示,48.1%的青年认为自己“社交圈子窄”,认为“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电脑和手机”,出现内心的孤独、焦虑、失落感和挫折感等负面情感体验。有的青年将网络世界的亲密关系投射到现实生活中,造成现实的婚恋困境和情感焦虑。第三,浅层社交和“无根”情感。“搭子社交”是新时代青年的新兴社交方式,其流行反映了在陌生人社会青年疲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又渴望获得情感陪伴的双重矛盾,以及自主建构的区别于传统深度社交模式的浅社交应对方式。搭子社交既是一种实用性的、临时性的趣缘社交,迎合了新时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络时代一些青年的内心情感孤独。青年情感孤独的另一种化解方式就是宠物陪伴。“类人”的宠物对青年情绪、情感、社交方面的匮乏起到了一定的填补作用,但“类人”毕竟不是人,因而实际上是一种“无根”的情感。第四,高技术与高情感发展不平衡。享受高技术并不等于获得高情感,青年是使用高科技的先锋,但其高情感发展并未与其使用高科技的速度同步增长,对科技的崇拜导致部分青年沉迷于网络,甚至用技术戕害生命。如何发展起与高科技相匹配的高情感,是新时代青年情感需求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03

 崇德向善讲规则重公平,同时道德发展不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成效在青年身上也得到了见证。新时代青年崇德向善、讲求规则、注重公平正义。他们崇尚道德模范,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向英雄模范学习;爱憎分明,对于善恶之事敢于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对于公共场所的不道德行为不能接受;具有强烈的公平正义感,关注反腐败、共同富裕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总之,新时代青年在道德需求上积极向上向善,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了其应有的道德态度和品格修养。
部分青年道德需求不平衡发展现象也较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和道德的不平衡发展。知识需求和道德需求本来并行不悖,二者相比,知识获取具有物质性、功利性价值的一面,道德养成是精神性价值,不易产生直接效果和可见的物质利益。在社会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部分青年更容易优先满足实用功利的知识需求,道德需求相对被压抑和遮蔽,造成道德需求与知识需求不平衡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甚至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二是公德和私德的不平衡发展。新时代青年绝大多数能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但也有部分青年在道德生活上以自我判断为准则,缺乏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尤其在“严私德”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有的青年认为善恶判断要依从个人内心,私人生活就是私人自己的事,无所谓道德不道德;有的青年道德的善恶标准模糊;有的青年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扩展了道德生活的公共空间,并且对道德的公共性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私界限有时候也并非不可逾越,在日益开放化透明化的现代社会青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十分重要。

04

 审美追求多样自由个性化,同时审美趋向感官化娱乐化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繁荣使青年能够以其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的审美能力不断突破传统的审美标准,青年审美追求日益走向多样化自由化个性化。首先,青年的审美需求对象广泛化多样化。新时代青年热爱生活,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格调,追求多样多变。青年努力在闲暇时间发展才能,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享受生活与自我愉悦,追求多样化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当这种多样化的高品质生活追求成为青年生活方式的常态,自然、社会、艺术、人文等元素便有机融入其中。例如,为了发现美欣赏美,青年愿意“特种兵”式旅游,去感受大自然之美。其次,青年的审美追求自由化个性化。新时代青年对美的追求在趋同中走向趋异,力求展现出个性之美,注重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调查显示,青年愿意接受能够提升自己个性化体验的商品溢价,“彰显个性”排在“00后”愿意为之花更多钱的商品特质第5位。此外,对于美与不美的审美评判,青年也表现出了个性化,推崇“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在高科技媒介化图像化时代,青年的审美需求与满足也趋向感官化娱乐化。高科技赋能下的媒介技术使新时代青年的审美视觉化、形象化、表象化、直观化,“所见即所得”,无需如文字时代那样去用心思考。这种“思维剥夺式”的审美自然使审美呈现感官化。感官化审美又是和娱乐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亦或说,审美感官化必然走向审美娱乐化。为了满足青年审美的感官化,一些新媒体自媒体聚焦“注意力经济”,不断制作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精神文化产品以迎合青年的娱乐心理和猎奇心理,最终演变成集体无意识无思考的网络狂欢,制造出粗浅、平庸、低俗、畸变的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这种虚无的感官愉悦并非真正的审美,以丑为美的“扭曲型”审美更不是美,成为新时代满足青年精神需求应当高度关注的时代课题。

05

 理想追求自觉有为,同时生活意义感模糊



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又重任在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珍惜韶华,不负青春,自觉为理想而艰苦奋斗。脱贫攻坚战场、奥运竞技赛场、浩瀚太空、科技攻关岗位、创新创业舞台、强国强军路上、疫情防控一线、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训练场上、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平凡岗位,处处闪耀着青年不负青春韶华、追逐理想梦想的奋斗姿态。新时代青年不仅理想追求自觉,而且实现理想有为。他们“在各行各业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奋斗精神印刻在一个个普通岗位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中国青年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理想的“高开低走”是部分青年理想生活追求样态的另一面。尽管青年对国家和社会满怀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在市场经济、高科技、社会竞争与流动带来的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成长发展道路上,部分青年也不得不面临灵魂问题的困扰和拷问:奋斗的价值何在,生活的意义何在?理想的“高配”与就业的“低配”“失配”的交织叠加,“不甘于平凡却又如此平凡”的心理无措与价值迷茫汇聚成了一些青年的情感困惑。不过,面对“意义模糊”的“内卷”,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人生选择的矛盾,失败、挫折和困境,新时代青年也懂得自我调适。一方面,青年努力从模糊的意义感中寻求自我确证,塔罗牌、星象、星座、求神拜佛、锦鲤附体等因此而流行;另一方面,青年选择自我独特的调适方式缓解奋斗的疲惫,“佛系”“躺平”“摆烂”“45度青年”“全职儿女”便是体现。总的来说,新时代青年愿意为理想吃苦奋斗,但是他们要知道努力的意义。他们在奋斗姿态上能屈能伸,既能做掌握多样技能的“斜杠青年”,也因各种原因暂时成为“佛系”青年、“躺平”青年和“45度青年”。青年面对“奋斗的意义”的自我调整和能量缓冲,或许能够更好地助力他们放飞青春梦想。从关心关爱青年的角度,努力为青年发展扫除障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也是满足青年精神需求的应有之举。

主要影响因素
多样价值取向与偏差。经济、科技、文化互促共进、融合发展,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多样化。或注重现实价值、眼前利益、物质价值,或注重未来价值、长远利益、精神价值;或注重短期效益和所见所得,或重视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在物质与精神、眼前与长远、理想与现实的价值比较中,有形的、即时的物质性、实用性价值可能会占据优势,形成实用主义、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偏差和主导性思维,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影响着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另一方面也恰恰迎合了现代化、高科技时代青年短、平、快的生活方式,因此导致了部分青年知识获取的碎片化、情感交往的浅层化、无根性、道德发展的片面化、审美的感官化、理想信仰需求的矛盾性。
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竞争的、流动的社会给青年精神需求产生与满足拓展了无限广阔的时空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首先,社会竞争在促使青年精神需求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目标、激发出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住房、就业、学习等巨大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社会新旧价值观念转换中的价值选择困惑。一些青年因此产生不正当竞争心理,也有的把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窄化为工具,忽视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其次,社会流动使传统社会结构、城市格局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迭代更新、生活观念的革新重塑等,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着社会个体的多样化频繁流动,造成个体归属感需求与疏离感侵袭的交织。过去那种情感根植的“地方感”被“无地方”和“非地方”替代了,新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是“陌生人聚集的空洞体”。人地联结、人际联结方式的改变使青年在人际交往、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由此生发出了部分青年感官化浅层化虚拟化类人化的精神需求满足方式,与之相伴生的情感问题、道德问题等既是个体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青年自身社会适应与超越障碍。全球化、开放的、竞争的、流动的现代社会有力实现了“时空压缩”,将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融汇在一起,但又不是彼此取代而是相互包容。新时代青年在“超越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社会适应与超越障碍。一是社会化障碍。青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使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变革和流动的现代社会,但部分青年也会因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个人本位而轻视社会化,忽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竞争所要求的合作性与协作性、道德规范与法治规范。二是主体性障碍。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竞争与流动极大地增强了青年的主体性,使其精神需求日渐由自发到自觉,自为且有为。但是,正处于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青年又会因其生理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的未定型容易形成对物质和高科技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被物质束缚、技术奴役,其结果导致主体性的削弱。三是价值性障碍。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多样价值取向杂糅交错的现代社会,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如果受到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社会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其价值观、理想信仰的塑造、精神需求的产生和满足会发生偏差,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就会受到影响。青年的社会适应与超越障碍问题需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和解决,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精神内耗,即便心理上思想上仍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和追求,但是表现在行动上总会显现出精神倦怠,比如因害怕失败而怯懦不前,因情绪敏感而矛盾摩擦不断,因纠结过去和眼前、担心未知而踌躇未来。

如何引导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
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协同发力。要在准确把握青年精神需求的状况与特点基础上,加强对青年精神需求发展的教育引导,不断提升青年精神素养,促进青年精神富有。
用理想信念凝聚青年。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特别要注重凝聚青年。一方面,青年处于价值观、理想信念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成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社会环境下,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因素对青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着冲击,“佛系”“丧”“躺平”“摆烂”等模糊人生价值和意义感的现象也消解青年的奋斗意志。因此,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年成长成才,掌握历史主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青年精神需求的多样化自主性个性化发展,对精神生活分化发展的青年进行思想与精神的整合凝聚,也需要用尊重、兼容、包容的利益整合和价值整合方式。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就是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党史理论学习。只有对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才会有理想信念的坚定。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才会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不会被无意义感侵袭。要坚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厚植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青年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促进青年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梦想而奋斗的新征程上满足多样精神需求,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
加强青年精神需求分层分类动态调研。社会在发展,青年也在发展,把握青年的精神需求需要加强动态调研。通过分层分类的动态调研,充分认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分类的青年精神需求工作体系。一是精准识别青年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这是充分考虑青年的精神需求和特点,尊重青年、理解青年和支持青年差异性、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切实行动,否则准确把握和满足青年精神需求就沦为自说自话。二是针对性提高青年发展的社会化和竞争力。通过动态调研和分层分类需求设计,能够促进青年更有针对性地多样化发展,给予青年在社会适应和社会竞争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青年精神需求发展。
提升青年社会适应与超越能力。“青年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实际上是青年个体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辩证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从正确的价值选择入手。不要被短暂的、瞬时的眼前利益蒙蔽双眼,要看到精神价值的全局性、长远性、持续性。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进一步的价值取舍和人生意义问题也就自然明了。其次,要使青年认识到,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等都是竞争压力,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性的普遍现象。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体,要增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面对竞争压力不要盲目对待,要学会科学转化竞争压力。转化竞争压力的途径有很多,最根本的是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目标,眼光就会长远,思想境界就会高远,崇德修身就会自觉,理想信念源源不断产生的内在动力就能有效转化竞争压力。
增强青年精神需求发展的主体自觉。满足和提升青年精神需求最终要靠个人自觉和主体创造。一是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根据“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你会做些什么?”的问题调查,刷短视频和长视频,分别以50.2%和44.1%的选择率位居前二。改变这一现状的方式就是青年个体要加强时间管理,改变做事懒散、拖拖拉拉、优柔寡断的状况,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和碎片化时间学习,努力跟上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节奏。调查显示,每周或每天都读书,生活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感,不会无聊麻木。二是要培养青年创新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青年要自觉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坚定创新信念,勇于创新实践。在学习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坚持求知探索,勤于思考,敢做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其精神需求就会在奋斗奉献中不断得到满足、新生和跃升,精神需求的片面化、不平衡、乏力性等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长按识别关注

扫描二维码

精彩敬请期待


历史学的幸福
分享历史教研动态与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