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颍川陈氏家族”加入陈氏大家庭!
中华百家姓之陈姓
总序:
陈氏自古崇道德,尚礼义,忠孝传家,诗书继世,以耕读为世业,以仁义为家法。仁亲为重,轩冕为轻,读陈氏祖训家规可知也。 家之有规,犹国之有法也。国有法,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理一也。或曰:圣贤遗教,备载经典,又何必家训?家训也者,所以济圣训之所不及也。盖经典惟通达古文者知之,而今国学衰微,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莫谓愚夫愚妇不知秦汉,即使读书人又有几人能知六经?若无圣教,则不知伦理,此世风所以浇漓、道德所以沦丧也。家训正可为六经注脚,泽被子孙后代,匡正世道人心也,故不可不传、不可不遵也。又必每年春分、冬至祭祖以后宣讲一次,后世子孙慎勿视为具文,皆明是非,弃恶向善,则庶可修身齐家,光前裕后也!
陈氏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祥,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陈氏家训:
事亲必孝,待长必敬。
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冠婚丧祭,秉礼必慎。
学文必功,习武必勤。
治国必忠,治家必严。
居功毋骄,见恩必谢。
士农工商,择术必正。
毋听妇言,而伤同气。
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
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已,处世当宽以绳人。
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
兹训词实系废兴,诵之再三,尔其敬听。
陈氏家规二十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尚节俭以惜财用
解仇忿以重身命
训子弟以禁非为
躬稼蔷以知艰难
忍耻辱以保家业
读诗书以明理义
祭祖宗以展孝思
亲师友以成德行
慎交游以免损累
严乘祧以息讼端
禁烟赌以杜下流
置义田以赡贫乏
互守望以防盗贼
主忠信以植根本
守本分以寡过恶
务谦逊以迓吉益
辨义利以定人品
《陈氏家训》
太平之世,声教覃敷。谊降轩冕,恩彻泥涂。
普天率土,莫不沾濡。矧吾陈宗,被泽尤殊。
金门锡爵,玉册蠲租。稽颡顿足,鼓腹含哺。
何以仰答,远著宏谟。出励名臣,处为硕儒。
安吾作息,急乃公输。扬诩大化,嬉游唐虞。
陈氏先代,渊流宏远。冥索遐稽,弥深缱绻。
德为畴立,功为孰建。宜都以来,滋培不浅。
司马参军,日恣流衍。补阙才高,秘监闻显。
著作贤嗣,庐峰绝巘。徙乎江州,始基是践。
自斯而遥,其绪日展。俎豆勿忘,咸相黾勉。
父母生我,鞠育劬劳。顾复之恩,自少而耄。
几经艰难,以养以教。冀其克遂,悲喜相交。
兴言及此,中心如刀。谓地盖厚,谓天盖高。
趵蹐无报,徒属里毛。遐思古人,其乐陶陶。
养惟其志,不惟其肴。致其慕者,涕泣而号。
鹡原志喜,雁序分行。维礼与诗,盖有明章。
矧蹐圣世,跻乎虞唐。荆花纷馥,接叶联芳。
埙篪韵协,手足相将。和乐且耽,庶顺高堂。
追维先代,厥有二方。惟其难也,实至名彰。
无歌偏及,以致缺戕。千古以来,被止眠姜。
人伦伊始,兆自闺门。阴阳之义,亘古常尊。
好合可乐,狎昵宜悛。正位内外,各以其分。
鸡鸣致警,戒旦时闻。以乐鼓钟,以友瑟琴。
梁妻举案,冀妇如宾。惟鸿与缺,道行于身。
不知其然,地亵而亲。脱辐至矣,则又何云!
繄维义族,后起联翩。兰含春媚,桂馥秋妍。
何以栽培,护其性天。巍巍桢干,饱乎云烟。
农亩有径,诗书有田。耕食凿饮,为诵为弦。
终身远到,基于少年。循矩斯方,受规则圆。
非规非矩,遗羞昔贤。父兄之教,在所宜先。
陈姓渊源
陈[陳、軙、敶、踬,读音作chén(ㄔㄣˊ),古音读作chǎng(ㄔㄤˇ)]←“陈”的古体汉字“軙、敶、踬”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周武王灭商后给古帝王后人妫满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陈氏为虞舜之后裔,受姓始祖是胡公满。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名为氏,称陈氏。
舜帝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尧帝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在舜帝当政之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三十五传至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在黄帝时,战车已被广泛使用。黄帝发明了高轮大车,所以又叫轩辕氏,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是黄帝部落的姻亲。史籍《史记》上说:“帝喾取陈锋氏女,生放勋(尧)。”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一作锋,邦也。侨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喾也娶陈氏生帝尧,齐之丰丘,陈氏邑也。”史籍《路史》、《索隐》、《人表》、《正义》等著作都认为锋、峰、丰、邦同意通义,陈锋、陈丰、陈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见,黄帝家族与最早见于记载的陈丰氏部落是两个互相通婚的双胞族。黄帝的孙媳妇与曾孙媳妇都是陈家的人,他们通过这种血缘关系,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强大基础。黄帝起于姬水,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交界处。今甘肃天水市南有轩辕谷,陕西岐山县有姬水,陈丰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县西面有陈仓山。离今陕西省的宝鸡市约二十公里。陈仓山又作陈峰,山上有形若山鸡之石,因此又叫鸡峰。山下是陈坂,这个陈便是陈丰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传在春秋时期,秦文公得到一块形状如鸡的宝石,当宝鸡的神明来时,便会发现殷殷的声响,好象野鸡鸣啼。于是秦文公在陈坂这个地方建祠祭祀,命名为陈宝祠。到唐朝,就把这一代称为宝鸡县。
黄帝部落擅长制造这种多辐高轮车。他和他的支裔过着游牧赶车,不断在大草原迁徙的生活。整个部落排列着长长的车队,由一个牧场迁到另一个牧场时,男女老幼和财物,都置于车上,由牛马拉着高轮车,在广漠的草原上前进。当遇到敌对部落前来袭击时,车队便横着排列,以阻挡敌人的冲击。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列阵”,也即车战。人拿着武器迎敌,站在车上,车旁有步兵配合作战。当夜幕悄悄降临时,部落酋长便指挥其成员将车队排列成圆圈,人畜居于圆圈中。在无险可守的广荡大草原中,顿时形成了一个坚固的临时城堡。这个高轮车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敌人或野兽的偷袭,又可抵御寒风的侵袭,给人畜带来安全感。由此可以体味到高轮车征战生活给这个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黄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很小的时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聪明才智。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敦厚机敏,足智多谋。
黄帝之时,神农氏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帝无力征讨。于乱世中逐渐长大的黄帝认识到,必须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强大的武力,就不难讨平那些据地称雄致乱的诸侯。于是他天天习武,操练阵法,不几年,便文韬武略俱已精通。于是,他先率兵讨伐那些骄横跋扈、不来朝贡的诸侯。结果,打得那些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诸侯见势不妙,便纷纷前来归附。局势稳定后,黄帝一方面广施恩德,教百姓种植五谷,一方面秣马厉兵,教百姓习战。等到力量强大以后,他又先与扰乱各部落的炎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之野,三战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击杀前来扰乱的蚩尤。经过这两次恶战,黄帝酌威望大增,众诸侯一致推举他为天子。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居住于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宫,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居住在汇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黄帝逝世后,他继承了帝位,号高阳氏。颛顼沉静多智,尊重贤能。他当政期间,四方宾朋,万众来朝。颛颈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高辛继承,即帝喾。按辈分算,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广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爱戴。
帝喾有四妻四子,长子名挚,次子名叫放勋。帝喾逝世后,由挚继承了帝位。挚即帝位后,因才干不济,治国无方,致使国力越来越弱。而被封为唐侯的放勋则因为才干出众,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挚就把帝位禅让给了他。放勋嗣位称帝,史称唐尧或帝尧。尧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能之君,曾设官掌管时令,制订历法;又咨询四岳,挑选舜帝为其继承人。尧帝逝世后,即由舜帝继位。
舜帝的母亲叫握登,曾因看见彩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舜帝,字重华,也叫仲华、玄景、重明,皆因他两个眼睛有三个瞳子而得名。他方头方脑,龙颜大口,黑皮肤,身高六尺一寸。舜帝的父亲瞽叟与继母在舜还未成年时就想方设法要害死他,但舜帝的性情生来就十分宽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应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来顺受。舜帝遇到被狠打的时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时候就忍受住。他没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顺父母,慈爱弟妹。他“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纠纷甚多的历山,他起早贪黑,奋力耕种,在他的带领下,历山一带的纠纷得以平息,粮食获得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就在此期间,他在一个叫河济的地方捡到一个玉壁,舜感觉到一种得天命的吉兆。舜帝的成功和努力遭来了瞽叟夫妇和象更深的嫉恨。舜帝的忍让与谦虚谨慎并没有感动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帝到粮食仓库里去修,补墙壁,然后火烧仓库,想烧死舜帝。还有一次,他们又命令舜帝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舜帝有个好妹妹,叫婐,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屡次为舜通风。
尧帝选继任人的时候,四岳推举了舜帝,于是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为妻,以观察他理家的本领。娥皇、女英遵守妇道,从不以自己身份高贵而傲视舜帝的亲戚,对公婆孝敬,对小叔谦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感动舜帝的父母。于是,舜帝只好远走他乡,携妇将雏来到了妫水之旁,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南一带。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舜帝五十岁时开始替尧帝处理天下政务,成绩卓著;五十八岁那一年尧帝驾崩,舜帝为他守了三年孝,到六十一岁时才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帝位,这时他已是两鬓如霜的老翁了。
舜帝的主要对手是四凶:驩兜、共工、鲧、三苗以及尧帝的儿子丹朱。舜帝首先将驩兜、共工、鲧、三苗这四个部落的首领除去,然后将这四个部落赶往四方的边远地区。与丹朱的斗争似乎要艰苦得多,经历的时间也长得多,在这一场斗争中,舜帝采取了进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帝应付裕如的政治才华。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后,因为丹朱作为炎黄大部族的正统代表,势力仍很强大,威胁极大。舜帝便作出姿态,表示愿让位给丹朱,最后因身边的诸侯与百姓反对,只好作罢。他便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为虞国的宾属国。为了笼络人心,舜帝精心组织了他的权利机构。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龙、益为东夷族,其余全属黄帝族。充分展现了舜帝的博大胸怀,从心理上淡化了东夷与炎黄部落族系之争,有力地分化了对手。舜与丹朱的搏斗过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风,逼迫舜帝退避。在舜帝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并首先除掉四凶之患后,才逐渐击败丹朱的势力,并迫使丹朱成为虞氏部落联盟的属部。到此时舜帝已八十一岁。
舜帝建都于蒲板(今山西永济虞乡)。蒲坂城内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附近又有历山、妫水,把地名从濮州菏泽一带移植过来。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扶正祛邪,政治清明,国内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后来,在去南方巡狩时崩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葬于九嶷山下。娥皇没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为他没有治国才能,舜帝便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为接班人。
大禹继位后,封舜帝的儿子姚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人称有虞氏,因舜帝做子时,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乡(今山西永济),其首领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肥城),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也即古陈锋氏部落居住过的地方,在宛丘附近(今河南淮阳)。
由于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争中失败,导致以商均为首的有虞氏部落纷纷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于梁国虞城县,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则大举向南、北、东方迁徙,另外还有许多部落则与夏族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主干。夏朝至商朝期间,随着虞舜子孙的迁徙退避,他们的踪迹也逐渐埋没于史记典籍之中。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宛丘(今河南淮阳)。颛顼国有“陈州之山”,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十多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十多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建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逝世后,谥号“胡”,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分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史籍《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相传是伏羲于蔡水得龟,始画八卦之处。城西北三里许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约五顷有余,俗称人主庙。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号“伏羲墓”。当然,这里有一些建筑是历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与画卦台存在,且为陈国君民游乐之地。如在这里登高望远,十公里内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带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墙的夯土层。
虞舜子孙在舜帝时处于极盛时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转,自周文王将长女嫁给妫满并受封于陈后,地位开始显赫起来。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的陈国,备受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宠。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千多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
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缗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缗公(陈缗公),陈国最终灭亡。随后,楚惠王后在陈国故地设置了陈县。
自妫满受封于陈并建陈国,至陈湣公妫越,陈国共传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历时五百八十八年。
在亡国后的陈国王族子孙以及许多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陈氏正宗。陈氏族人大多尊奉妫满(胡公满、陈公满、陈湖公)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陈国在开国君主妫满逝世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姓氏,称陈氏:
一是陈哀公妫弱(公元前568~前534年在位)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
二是陈湣公妫越(公元前501~前479年在位)的长子陈衍,在当年陈国被楚国吞灭之后,避居阳武户牍乡,后迁颍川;
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该三支陈氏皆算作正统陈氏,世代相传至今,实则同宗同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突厥侯莫陈氏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汉朝末期,突厥民族的侯莫陈氏族即迁居与代北地区,经过十六国混乱时期到南北朝,被北魏王朝所控制,称谓北鲜卑族中的特殊部落。
据史籍《魏书》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改为汉字单姓陈氏。
在北魏王朝末年,该支陈氏一度改回为侯莫陈氏,担不久即随着隋王朝统一中国,最终还是皆融合于汉族之中,仍为汉姓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隋朝时期,有一个叫白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因其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这白永贵便改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陈氏,史书记载其为陈永贵。
明王朝统一全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一些蒙古贵族,往往赐给他们汉姓、汉名,如恰恰被赐名为陈守忠,哈哈被赐名为陈元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出兵灭了安南国代陈而立的黎朝,其国王黎季厘的后代大多移居中国,其子便改姓名为陈澄,后来还官至工部尚书。
第五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1.曹氏改为陈氏:
浙江海宁陈氏,原姓曹氏,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氏到了宋代,陈氏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氏成了海宁望族。
2.高姓改为陈氏:
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氏了。
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氏。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干事叫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狄姓人,却冒姓为陈氏,并受封为伯爵,其后裔子孙因袭陈氏,世代相传至今。
元朝时期,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十四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氏,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世代相传陈氏至今。
3.白姓改为陈氏:
隋朝时期,有一个叫白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由于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甚得隋文帝的宠信,官至柱国,出为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这白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氏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入赘陈家,生子四人,也冒姓陈。
4.黎姓改为陈氏:
明成祖朱棣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其子孙后代便以陈为氏。
5.刘姓改为陈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刘矫的后裔改陈氏,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镇江),史称广陵陈氏。
6.陈氏改为其他姓及恢复陈氏: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朝初期又恢复了陈氏。
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改名郭金台,其后裔子孙有称郭氏者,有称陈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诸部,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等记载:
⑴.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旗)、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西拉木兰(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巴氏、白氏、丰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⑵.蒙古族伯克图氏,亦称博克卓依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⑶.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之蒙古贵族的姓氏中,多有陈氏。
⑷.蒙古族鄂里木苏氏,为蒙古陈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第八旗派驻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Erimusu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⑸.蒙古族齐默特氏,源出元朝时期乞颜部其木德氏部族,世居喀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阿苏忒(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Cim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在回族中,以陈为姓氏的有很多,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公元1403~1424年),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另外有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入附中原,被徙居于安徽全椒卫所,后改汉姓为陈景通,到其子陈友时,迁居北京,官至骁骑右卫军都指挥佥事。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陈友升迁为游击将军,继而由晋升为都督,充总兵官,后封武平伯,赠世券。不久,陈友率部平定了宁夏、甘州、凉州一带的瓦刺部叛乱,因功晋升侯爵。在陈友逝世后,明英宗下诏赠沔国公,赐谥号为“武僖”。
据史料记载,今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清真寺即陈友生前捐资所建造是。陈友之子陈能、其孙陈纲、第四世孙陈勋、陈熹、第五世孙陈大策、第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第七世孙陈世恩,世代袭职,其中尤以陈大策功勋卓著,出任北京后军都督府大都督,名重一时。
第八个渊源:源于陈氏疍民与堕民。
1.疍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泛指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广西的内河湖泊以及沿海港湾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他们多是以船为家,被称作“陈氏疍民”。
陈氏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明朝学者陈文涛在《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中记载:“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2.堕民:
近代学者白眉初在《中国人文地理》中对堕民解释为:“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陈友谅,公元1320~1363年,原本是渔家子弟,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了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之后野心骤涨。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陈友谅袭杀了天完红巾军领袖倪文俊。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又杀害了天完将领赵普胜,之后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农历闰5月,陈友谅干脆杀害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陈友谅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吴王朱元璋所部的战争上。然而,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红巾军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于是在一系列战争中相继倒戈归降朱元璋,至使陈友谅接连败北。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农历8月,陈友谅与朱元璋双方各率大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结果大败。农历8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后中箭身亡,全军覆没。此后,其后裔子孙及部下将士后来皆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被贱称为“疍民”。
陈氏疍民在历史上曾经生活十分艰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族诸部,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⑴.满族觉尔察氏,满文为Giorca Hala,属于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等。
⑵.满族陈佳氏,满文为Cengiya Hala,世居张当(今辽宁抚顺),后多冠汉姓为陈。
⑶.满族完颜氏,满文为,原居乌拉(今吉林附近)的满族完颜氏隶属于依彻满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辽宁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⑷.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文为Donggiya Hala,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董氏、邓氏等。
⑸.满族鄂济氏,满文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鄂氏、敖氏、黄氏等。
⑹.满族呼尔哈氏,亦称虎尔哈氏、虎尔虎氏、瑚尔喀氏,满文为Hurha Hala,隶属于瑚尔哈女真,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席北(今内蒙古海拉尔)、新达漠城(今黑龙江漠河)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胡氏、呼氏等。
⑺.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改氏,满文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⑻.满族玉克墨氏,亦称玉抹氏,满文为Yukmo Hala,世居尼满河(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境内布列雅河)。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哈尼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侗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侗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副教授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以原氏族融入他族为氏。
土家族陈氏,原为汉族陈氏,后在宋朝时期融入土家族,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布依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布依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永康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瑶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瑶族陈氏,为元、明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族如有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也有汉姓陈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羌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羌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四川省茂汶县人陈花花等。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苗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苗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京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京族陈氏,为南宋时期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为该民族的大姓之一,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县人陈润芬等。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在今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陈胡公(妫满、胡公满、陈公满)、陈留、陈衍、陈寔、陈永贵(白永贵)、曹宪来、高岳、陈元达(高元达)、陈茂(狄茂)、高谅、黎季厘、刘矫、陈景通(那那罕)、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