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两名军史作者到四川万县采风,在与当地的数名老人聊天时,无意中得知当地有一位志愿军特等功臣,经过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确有此人,可是令两名作者疑惑不解的是,这位一直被当地人称作英雄的人,却没有出现在志愿军相关各大报刊与资料上,他们反复查找后,均查无此人,这一度让两名军史作者陷入了困惑与不解中,他是谁?这背后究竟有何特殊原因?
陈仁华,1929年生于四川省万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一度危急到我国东北边境,形势极为严峻,这时,年仅21岁的陈仁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风华正茂的他,坚定地加入我军,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初入部队的他,虽然作战经验不足,但极具天赋,是一个当兵的好苗子,1951年,陈仁华首次参战,就表现出色,其间,他成功歼灭数名敌军,同时缴获了数把机枪等武器,他也因此得到军中领导的表扬,并荣立三等功,此后,陈仁华并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继续谦虚向军中前辈学习,同时在之后的作战中,勇敢机智,越战越勇,充分展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次年,陈仁华率领三名新兵战士,勇敢突击敌军阵地,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其间,年轻的陈仁华,毫不畏惧,抽出刺刀勇敢冲向敌军,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刺伤三名、俘获一名敌军,同时缴获了一挺机枪,战后,陈仁华再次凭借出色的作战表现,荣立二等功,一时声名鹊起,不久,敌军就选择了一处有利地形,并将其包围成十字架形,作为自己的阵地,俗称“十字架山”。
而且扬言:十字架山坚如磐石,要想破此山,根本就是难上加难,但我军偏就不信,随即派出陈仁华所在的连队进行攻坚,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陈仁华连队奋力拼搏,美军在强有力的武器装备的支持下,毫不怯弱,炮火接连不断,一度掩盖了我军的进攻路线,但我军战士仍然竭尽全力,对他们发出攻击,战争极为惨烈,我军不少战士英勇牺牲,鲜血淌满整片山地,而陈仁华见状,愤懑不已,一马当先,冲到队伍最前面,在仔细观察敌人炮火射击的规律后,巧妙抓住敌军的射击死角,一会儿窜到山后,一会儿匍匐于地,就这样,他通过自己矫健的身姿与灵活的作战方略,成功炸掉敌军的五个火力点。
但在最后一个火力点时,陈仁华离目标极为接近,随着“砰”的一声,陈仁华被弹冲出五米之外,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赶忙冲了过去,谁料,陈仁华在硝烟散尽后,依然健全地站了起来,在这次战役中,陈仁华又一次凭借出色的作战表现,荣立特等功,他的英雄事迹更是传遍全军,但他自己却因此伤痕累累,由于炮火的冲击力度比较大,陈仁华的脑部一度受到重创,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身体多处均所伤无数,手指不幸被弹片削掉,脚部也身负重伤,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伤痛会影响到他之后几十年的生活,战后,陈仁华等多位战斗英雄,还受到彭老总、贺老总等人的亲自接见,彭老总的人见到陈仁华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道:“你是好样的!”陈仁华听后,羞涩地笑了笑,还特意拿出笔记本,让彭老总等人签名留念。
1954年,回国后的陈仁华接到命令,将作为军队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听到此消息的陈仁华欣喜万分,一时间脑部剧烈疼痛,昏厥倒地,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与主席的见面也就此擦肩而过,经医生检查,认定陈仁华的伤病已到了晚期,可能无法继续从军,无奈之下,陈仁华退伍回到家乡,在治疗之余,负责地方工作,然而,这次回乡后,此后便再销声匿迹,再无听过他的消息。
上世纪80年代,为了纪念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我军特意出版了从相关著作,里面也始终未见到陈仁华的名字,那他究竟去了哪里?在做什么?原来当年陈仁华直接就回到了家乡农村,也没有前往县里办相关手续,再加上他低调谦逊的性格,回乡后也再无提起过自己曾经的往事,更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而是选择与家人低调生活,仅靠在基层工作,来维持生计,一直到1985年退休后,回家务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相关档案也被无意流失,所以他的生活也就更不为人知晓,只有村中的老人道听途说,有所耳闻,终于在1986年,两名军史作家前往此地采风,这件事才终于重见天日,在他们的不断调查下,确定陈仁华就是志愿军老兵。
不久,该事引来不少记者前来采访,当记者们走进他家时,发现老英雄一家七口挤在30平米的阴暗小平房中,家具极为简陋,而且他的儿女们也没有享受到任何特殊待遇,和普通人一样外出务工谋生,此时,陈仁华的身体情况也越发恶劣,整日陷入疼痛中,当记者问及:“当年抗美援朝,你后悔吗?”老英雄仍坚定道:“保家卫国,有啥后悔的!”随着相关媒体的纷纷报道,老英雄的事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当地政府专门为老人修筑了新的房子,给予了一些生活补助,此外,部队也经常派人前来看望老人,就这样,阔别32年的老英雄终于被更多人知晓,并且再次成为了大家敬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