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延安电厂(组照)/资料提供:徐新义/延安北京知青文苑

文摘   2024-09-14 00:00   陕西  

典岁月 藏真挚








往期回顾:


摄影:甘泉北京知青 徐新义











往期回顾:


难以忘怀的延安电厂/作者:徐新义













作者:徐新义


1968年12月,我响应号召在学校报了名,决心到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插队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69年2月7日,我和同学们一起离开首都北京,离了家里的亲人,来到陕北延安地区的甘泉县甘泉公社姚店子大队插队落户。


感谢师傅卢佩榕教我学习生产技能

经过近两年的农村劳动锻炼,1970年7月为支援延安地区的工业建设,我们一行50人被招工到延安电厂,其中包括北京知青24人。

进厂之后,经过集中技术培训,我被分配到延安东关电厂(一车间)锅炉运行班,师从于师傅卢佩溶手下。我的师傅是广西人,虽然他地方口音很重,但他知识渊博,技术过硬,带我这个徒弟学习,没有半点架子,让我心中很是敬佩。在和卢师傅一起上班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机组运行平稳时,他都按照锅炉运行规程,一步步的认真教我如何掌握操作技能。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我才真正知道,师傅竟然是锅炉专业方面的顶级人物,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是由大城市下放到延安东关电厂锅炉车间工作的。电厂生产使用的《锅炉运行规程》,正是卢师傅付出心血,亲自编辑而成。

卢师傅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使我必须做到认真地向他学习求教。在两年时间里,我在师傅手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我崇拜卢师傅,也激起了我一定要努力学好技术的决心。在我想继续向师傅学习更多更深的专业知识时,师傅却被调到新厂姚店,担任了更重要的技术工作。但师傅身上那种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积极努力的学习与工作。





七十年代,延安电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纪念照(后排左2为徐新义)




1973年锅炉班工人北京知青徐新义在延安东关电厂留影




感谢厂领导圆了我学习文化的梦想

当年姚店新厂机组还在调试运行中,党委书记王加夫及厂长白德才等电厂领导十分重视对青年工人的培养。图书室、广播室、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丰富多彩。新生事物“七.二一工人大学”也在厂内紧张成立之中。得到消息后,我立即去找车间陈晋华主任报名,陈主任是一位可亲可敬,正直善良的好师傅、好领导。他对车间的北京知青更是非常关怀体贴。他对我报名参加工人大学学习,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与我同时报名的还有不少年轻人,经过领导研究,我和白满贵、李根富三人被得到批准,成为第一届延安电厂“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学员。 

在厂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延安电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正式成立。一切从零开始,学校没有教室,更没有办公设备及教材,执行校长王荣老师为办好学校跑前跑后,班主任刘荣华总工程师带领大家出谋划策。我们全体学员来自各个车间班组,机电炉化专业样样齐全。学员中还人才济济:有文化基础好的老高中生周鑑心,有体育篮球高手潘裕栋,有乒乓球教练金享增,有文笔好的周兰明和朱毅,还有爱说爱笑的王铁亮、白满贵、李根富,更有从生活和学习多方面关心和指导大家的窦晓玫大姐等等。

在大家团结一致的努力下,工人大学自己设计教室,自己跑材料,自己施工,不足两个月我们的漂亮教室就在厂外河边建成了。各车间工程师兼任我们的授课老师,他们讲课耐心仔细,深得学员们的尊敬。学员们上课认真听讲作笔记,下课认真复习做作业。这期间我们学员经常因为数学上的难题,晚饭后拿着书本去找老师进行讲解,与班长共同学习提高。

在工人大学学习是紧张的,也是快乐的。在学校一年多的脱产学习时间里,全体学员都不同程度地在老师的授课中,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在学业即将结束时,学校还组织大家到上海、北京进行实践和考察,得到厂领导和厂工会的大力支持。在毕业典礼总结大会上,全体学员还和厂领导一起合影留念,至今我还保留着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这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里,学员和授课老师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至今都让我经常回味。工人大学毕业后,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继续为延安的电力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激情和力量。几十年过去了,在电厂工人大学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热情,我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记。


珍藏是我对王武才师傅的怀念

延安电厂的王武才师傅,为大家义务修表的技术名闻遐迩,在延安绝对名列第一,他是自学成才。70年代的时候,找他修表的人络绎不绝,而王师傅为人厚道,有求必应,深得大家的爱戴。他经常是利用业余时间挑灯夜战,为无数人无偿的修理各式各样的手表,很多被判“死刑”的手表在他的细心钻研之中得到了修复重生,同时为了帮助大家买到一块质量较好的手表,王师傅还经常利用中午或周日休息时间陪同大家上街进行挑选。

当今买块手表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五十年前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情。在电厂工作决定了有块手表的方便性。工作两年多后,我将要学徒出师,也有了小小的积蓄,很想请王师傅帮忙挑选买块手表,但看到他工作很忙,还东关和姚店两头跑,就迟迟不好意思提出来。王师傅大概是从我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了端倪,就主动过问了我。让我心里很是感动,也为王师傅的善解人意深深地折服。第二天中午师傅从姚店回到市里,没顾上回家休息,就直接找到我,带我去买手表。走进延安市里唯一卖表的一家百货商店,柜台前的售货员就认出了王师傅,并习惯性的用托盘拿出三块手表,师傅拿起手表静静地在耳边仔细听着机芯的摆动,一连三块听过后,又让售货员重新拿出一块,最终为我挑选出他认为质量最好的上海牌手表。在回厂的路上,我特别邀请师傅和我在延河大桥边照了一张合影。




作者和王武才(左)的合影




2018年5月北京知青工友回延安,在王师傅家合影(中:王武才,左2:王师傅老伴;左1郎家祥;右1赵长勇;右2徐新义)

郎家祥、赵长勇、徐新义都曾在延安甘泉插队。


1979年,延安东关电厂机组由于20多年的运行,逐渐陈旧老化,上级决定即将下马,加上北京知青“回京潮”的影响,我自己也有了想回家的念头。此时,电厂不少北京知青都想请厂里的领导和师傅给大家拿主意,解忧愁。周六一天的下班时间,我们几个知青不约而同地来到王师傅家中,等王师傅从姚店电厂回到东关电厂的家里,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在师傅的言谈话语中,我能看出他很不愿意跟了他多年的徒弟们离开自己,但他也非常理解我们的思乡之情。师傅耐心的帮助我们分析利弊关系,解答每个人提出的相关问题,真的是不怕操劳,不知疲倦。

在我办理好回京手续后,我能看出师傅依依不舍的心情。临别前的几天里,只要王师傅在家,总是让我到家里吃饭、拉家常,并让我把手表拿来,重新进行擦拭。师傅拿出工具,仔细地把手表擦拭了一便,还特意给我的表换了一个带有红点的秒针作为留念。这就是我那块手表和照片的来历,之所以珍藏,是我对师傅的深深怀念。 


五十年后再回延安电厂

2018年是我们北京知青离开学校,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插队的五十周年。我与延安电厂的知青好友一行,利用五一假期踏上了回访延安电厂的路程,故地重游,为的看望我们延安电厂的老领导、老师傅和老同事。

为了给延安的亲人们一个惊喜,我们没有提前告诉延安的所有亲人。5月1日早上五点,我们乘坐的火车到达了盼望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说句实话,来延安我心底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探望最尊敬的王武才师傅。我们大家在北京不约而同的精心准备了礼物和祝福的语言,可是由于没有提前与老人家打招呼,师傅碰巧不在,他利用节假日为厂内的工作在西安忙碌着一些事情。

几经周折把我们来延安看望他老人家的消息告诉了他。师傅得知后,加急处理完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回延安与我们相聚。晚上,我们师徒紧紧坐在一起,知心的话儿说不完,直到到很晚才离开师傅的家。

5月6日晚上我们将要返程回京,再次来到师傅家告别看望。当看到桌上摆放着延安特产——梁家河精品杂粮礼盒,不用说这是师傅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礼物,每人一份,难得老人家的一片心意。

和师傅分别时,他把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从楼上送到楼下,从楼下送到小区门口,又从小区门口送到大街上。在我们一再劝说下,老人家停住脚步和我们一一握手告别。师傅还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低声在我耳边说:“再回来时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我不停地点头,心潮起伏,眼泪夺眶而出。老人家站在原地一直望着我们不断地招手示意,我们也是一步一回头,脚步迈的沉重与缓慢。

没有想到这次回延安与王师傅的团聚与拥抱,竟成了永远的诀别。疫情期间,王师傅因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在延安电厂所经历的一切,让我终身难忘!

作者简介: 徐新义 北京136中学67届中学毕业生。1969年2月赴延安地区甘泉县甘家公社姚店子大队插队,1970年7月招工到延安电东关电厂工作,1979年9月调回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2010年底退休。



(文稿编辑:徐淑静)




作者近照

2018年5月延安甘泉第二故乡,这是在生产队村口的留影



徐新义,男,1951年12月11日生,北京136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2月甘泉县甘泉公社姚店子大队二小队插队。1970年7月招工延安电厂东关一车间工作,1976年延安电厂第一届工人大学学员。1979年9月调回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2010年底退休。













主播:张静,女,出生于1980年12月,现在子长市文化系统工作。
 


《关于征集电厂北京知青个人简历和照片的通知》



“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文集——《黄土地 电力情》分集,将刊入延安电厂北京知青个人简历和照片,以作为个人在大西北建设中的纪念。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个人简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党派;出生年月、毕业学校、赴延安插队的时间与地点;招工到延安电厂的时间,调离延安电厂的时间和工作单位及退休时间。对离世的北京知青,提交时注明离世时间。
二、个人照片,为近几年半身照片,黑白、色彩不限。
三、个人简历,以在电厂工作车间为单位收集:
1、锅炉车间由马学琴、杨哲、金恒增负责。
2、电气车间由刘绪波、朱毅负责。
3、汽机、化验、老厂和后勤机关单位等由徐淑静、胡锦明、张加强、徐新义负责。
四、个人简历和照片,可发在本群,也可发给负责者个人。
五、对没有在电厂知青群的,敬请大家相互转告。
六、个人简历征集时间至2024年7月底。
七、《黄土地电力情》继续征集电厂北京知青在农村插队和电厂工作时的文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黄土地电力情》编审组
2024年6月12日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大西北·电力情”征文启事



一、征文主题

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纪念延安插队55周年,遥忆大西北,铭记建设者,反映电力事业发展历程,书写电力人为国家繁荣富强,投身电业建设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

二、组织机构

(一)活动组织

“遥忆大西北”编委会

总顾问:丁巨元、忽培元、周秉和

总 编:张庭学

主 任:何晓新

副主任:梁 军

(二)栏目策划

“大西北·电力情”编审组

顾 问:陈士林、高祖周

编 审:张庭学、徐淑静、冯学军

编 委:胡锦明、金恒增、李连科、刘绪波、马学琴、杨  哲

三、征稿内容

(一)征集参加电业的建设者、延安地区插队知青、西安及其他地区知青,为工业及经济建设发展而奋斗的往事,含照片、视频等资料。讲困难的日子里、讲工作中的小故事、讲身边的好工友、讲家庭里的老照片,弘扬延安精神。

(二)征集曾与知青一起工作的同事、工友、各界人士关于插队知青在陕北工作、西北地区奋斗的往事及投身电力事业、经济建设的故事,含照片、视频资料。

(三)建议详附简历信息及插队工作照片解读资料(作为评比加分项)。

四、其他说明

体裁以散文、诗歌、回忆录、视频、记实照片、摄影作品等为主。图片、摄影类作品拟定期制作专辑在编委会微资讯平台发布。

投稿邮箱:463178853@qq.com

联系电话:15209215921

所投作品须为原创作品,文责自负。作者需署姓名并留通信地址、联系电话,须注明“遥忆大西北——电力情”征文投稿。

照片(集体及个人照片)、视频资料请标注清楚姓名、时间及地点,并保障像素识别,若时间不详可以*年代表述,可另附解读说明文案资料。

若投寄纸质稿件,作者自留稿底,一律不予退还,恕谅解。征文长期有效,本阶段征文活动截止日期为2024年9月底前,解释权归“黄土地延水情”“延长老矿典藏”编委会。



2024年3月20日







老相片视频
的记实故事
欢迎您的来信来稿!

1.讲述困难日子里、创业奋斗路、家庭老照片、平凡追梦人、延安好故事。


2.照片、视频、故事、资料及诗歌散文文学作品等征集:关注“延长老矿典藏”微资讯评论留言;或投稿邮箱:

463178853@qq.com



时光拍客


点击视频可放大观看






“遥忆大西北”编委会


总顾问:丁巨元、忽培元、周秉和

总 编:张庭学

主 任:何晓新

副主任:梁 军



“大西北·电力情”编审组


顾 问:陈士林、高祖周

编 审:张庭学、徐淑静、冯学军

编 委:胡锦明、金恒增、李连科、刘绪波、马学琴、杨  哲






本期编辑:张静







延长老矿典藏
本号系民间公益平台,仅限文学、文化交流,特此声明;文以载道、明智通理;薪火传承、不负韶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