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威尔·史密斯20年前主演的好莱坞科幻片《我,机器人》(I,Robot),仍是科幻迷心中念念不忘的经典。影片中的桥段,仿佛是穿越迷雾的预言:终有一日,机器人会拥有智慧。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是早晚的事。”对于这一点,陈鹏深信不疑,“只是现阶段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大家还没形成明确的技术共识,都在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跳“科目三”、打咏春、写毛笔字、做菜、冲咖啡、叠衣服……这一年里,各种人形机器人现身大大小小的展会。但让它们离开聚光灯下的炫技,走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其实还有很多路要走。
眼下陈鹏做的,就是带着平均年龄30岁的近200人团队,“啃”下这块硬骨头。
走,进厂打工去
缓缓伸出右手接过一张标签,贴在零部件包装上,左手握着扫码枪,“哔”一声完成扫码,右手抓取包装袋放到指定位置……如果你逛了9月底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三届数贸会,大概率见过一个人形机器人现场演示贴纸扫码等任务。
“它叫D11,来自五八智能。身高170cm,体重60kg,按照一个成年男性打造。”2年多以前,陈鹏带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在杭州布局智能化产业的“任务”,创办了这家公司,专注于仿生智能和人机交互前沿技术开发。
D11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运动速度可达6km/h,最大负载30kg,满电状态下续航150分钟。作为一款面向工业、服务及特种应用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部分强度高、风险大、重复性的工作。
按计划,D11将在明年进入3C、汽车制造的流水线“打工”。3个多月前,其中2个小伙伴已在长虹电器的电视装配产线上当了一回“实习生”,扫码贴签、搬运物料。
7月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
这也是业界较为一致的判断:工厂,可能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第一站。相较于家庭场景,工业操作更标准化,环境也更为可控。
在陈鹏看来,现阶段人形机器人还没发挥出商业价值,“主要是智能化的问题,泛化操作能力、灵巧操作能力等都不够成熟。”
聪明一点,再聪明一点
在五八智能的展厅,除了已在全国多城市投入使用的警用四足机器狗,陈列着一排高矮不一的机器人。
左起:大圣、D01、D11
其中一款有点特别,它只有下半身,且膝盖向后弯曲。这是去年8月发布的仿鸵鸟双足机器人“大圣”。
鸵鸟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双足动物之一,而仿鸵鸟是公司刚成立那会儿探索的一种技术路线。“它的创新设计在于腿部弹性储能机构。与人类构型的机器人相比,奔跑速度和跳跃高度都更有优势。”
“这一行有两大特点:技术更新节奏快,投入成本高。”2年多时间,陈鹏和团队已经研发了五代机器人,D11的改进版也在来的路上。而高投入是因为当前正处于产业导入期,需要不断试错,“零部件烧掉是常有的事,修都没法修。”
和人类一样,人形机器人也有“大脑”和“小脑”。“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控制行动稳定;“大脑”则负责下达指令,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如果说去年人形机器人公司大多在攻克运动控制的阶段,那么今年的主攻方向就是“大脑”,让它聪明一点,再聪明一点。
这两年,大模型打通了人工智能的任督二脉,人形机器人开始被赋予更强的泛化能力,只不过眼下“图灵时刻”尚未到来。
响应速度有点慢;在嘈杂环境里,语义理解的准确率会下降;如果多人同时说话,或者中途打断,它可能就蒙了……对于结合了AI的人形机器人的表现,陈鹏并不太满意,“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但这波AI热潮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未来一两年希望可以在工业场景真正用起来。”
“足够的粮草才能坚持到
技术完全成熟的那天”
1986年,陈鹏出生在福建福州,和许多男孩一样,从小着迷于汽车、机器人、飞机、火箭……只不过与爱“拆家”的技术派不同,他的兴趣点更多落在这些充满力量感的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上。
高考那年填报浙江大学,陈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工程,可直到开学才发现这个专业与机器人并无关系。既来之则学之,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起经济和社会学。
2009年,他被保送至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就读机械工程系车辆工程专业。
四川绵阳,是陈鹏毕业后的第一站。那里有亚洲最大的风洞实验基地,几乎所有飞船、飞机、火箭要先在风洞进行试验才能设计定型。7年间,他做过研发,也干过管理。
2022年,陈鹏简单收拾了行李,带着3个员工从绵阳飞到杭州。此时,他已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一员,在工作中接触到四足机器狗,重燃年少时的梦想。
初来乍到,位于富阳的临江花园度假酒店成了临时办公点。安顿下来的第一时间,他招聘了一位人力资源总监。
在团队核心成员入职两个月的时候,五八智能拿下了一个国家级项目,开始研发仿鸵鸟双足机器人。“那天是2022年6月30日。”陈鹏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
他把家安在了距离公司几百米的地方,以节省通勤时间。团队里的许多业务骨干,也住在公司2公里范围。“研发压力大,技术攻坚时大家头发凌乱、胡子拉碴也是常有的事。”
“这个行业很快会面临大洗牌,要在研发投入和造血能力之间找到平衡,足够的粮草才能坚持到技术完全成熟的那天。”
9月初,浙江首次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优势,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五八智能也到了西湖区政府研发、应用、产业三大维度的一对一资源匹配。目前,双方正共同推进2500平方米的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和训练道场,明年将支持100个机器人同时进行数据采集和训练。
摄影 陈中秋
将花2年时间积累数据
九千光年:公司刚成立那会儿,怎么会想到做仿鸵鸟双足机器人?
陈鹏:仿生机器人研发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和人类完全一样的构型,一种是仿生物,不局限于人类形态。公司刚组建时,短时间内对仿鸵鸟机器人进行了一些实验和验证。它确实具备人形机器人没有的一些优势,但在后续的商业化落地过程中,我们发现公众对外观更接近人类的机器人有更高的接受度。
九千光年:眼下,许多公司拿出了人形机器人产品,D11的优势在哪里?
陈鹏:D11的核心能力在国内算是比较强的,包括负载、操作、续航能力等。
举个例子,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结构部件驱动关节,体积小但功率密度非常高,带来了热平衡问题,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去。业界大多解决了机器人短时间的高爆发力问题,但如何持续且稳定地提供这种爆发力是个难题。在这方面,D11的表现可以说比较好。
九千光年:明年我们有可能会见到100个迭代后的D11?
陈鹏:建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和训练道场,有两个目的。第一,有足够的本体去做测试和迭代,充分暴露并解决本体设计中的问题;第二,需要充足的样本进行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和训练。
我们可能会花2年左右时间积累数据,为未来3到5年打基础;同时,探索未来大批量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生产的能力。
2030年左右
人形机器人或进入黄金发展期
九千光年:可以透露公司接下来的研发计划吗?
陈鹏:近一两年,我们会重点解决机器人本体硬件的问题,目标是安全、成熟、可靠,兼具经济性。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具备在典型应用场景中泛化的服务和操作能力,也就是阶段性地实现通用性。5年后,机器人可以为家庭服务,且成本大幅下降。
养老、家庭环境涉及更多安全标准,一定是在经历了前期足够多的磨练和迭代后才进入的应用场景,是最后一个阶段。
九千光年:所以,2030年我们可以见到人形机器人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陈鹏:2030年左右,通用人形机器人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就像前两年的新能源车开始渗透进入普通家庭,且成本不断下降。未来,大家买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一定是在20万元以内。
不想成为资本游戏的标的
九千光年:国内这波人形机器人热潮,您怎么看?
陈鹏:这一行目前存在一些泡沫,和造车新势力走过的路相似,可能马上会面临一轮大洗牌。最后留存下来的,甚至可能不到10家。
研发机器人要为应用而生,而不能为了炫技或是为了资本。成为资本游戏的一个标的,那就没意思了。
九千光年: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处在一个什么水平?
陈鹏:从本体硬件上来说,技术上是接近的,国内还有更大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