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
让生命再度绽放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
却可以把握它的广度
为弘扬红十字精神,加强高校红会间交流,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及其重要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红十字会应首都医科大学红十字会邀请,于11月18日参加了由首都医科大学举办的遗体捐献同伴教育及展厅讲解活动。
村上春树曾言:“死并非生命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知同学们是否曾了解过遗体捐献,它便是让生命永存的另一种方式之一。下面让我们走进本次活动,看看红会的小伙伴们都学到了哪些内容吧!
PART
活动介绍
● 本次活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 遗体捐献的介绍
2. 将自己代入临终患者和家属的游戏
3. 首都医科大学校园参观
4. 解剖样本陈列厅的讲解
● 首先,在活动现场,首都医科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的成员为我校到访同学介绍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
遗体捐献( body donation) 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指的是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行为,以及自然人生前未明确表示是否捐献,死后由其近亲属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行为。遗体捐献有着重要的社会学价值与医学价值,是解剖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源,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巨大支持。
就我国遗体捐献的现状来说,国外医学院学生常能保证四个人解剖一具尸体,而我国目前供医学教育而捐献的遗体很稀缺,平均20~30个临床专业医学生才能解剖到1具遗体。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大约为16人一具大体老师,而广东医科大学等学校没有机会动手解剖,只能参观标本学习,更多的学校医学生们甚至只能靠模型及医学图册学习解剖学内容。另外,近年的统计数据说明,遗体捐献登记人数仅占我国人口总数的0.01%,而实际捐献的遗体数量仅占登记人数的4%~20%。这样看来,我国遗体捐献的缺口仍然较大。
死亡或许对于许多青年来说
大多是十分遥远的。
● 第二个环节,参与的成员们进行了将自己代入临终患者和家属的游戏。假设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即将在3个月后去世,写下你的临终遗书,包括但不限于你想象中的的葬礼的样子,你最放不下的人,你最想做的事等。这个环节让同学们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了死亡这一话题,使同学们对死亡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午饭过后,首都医科大学的同学带领我校红会成员参观校园,包括教学楼、师生们亲手种植的百草园等。其中,通过首都医科大学同学的介绍,我校红会成员了解到,贵校同学会自发地为实验动物立碑、做雕塑,并会不定时地为其献上鲜花以表哀悼、追念。我校红会成员对这一行为表示了由衷的称赞,并表达了对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贡献的小动物们的深切感激。
▲ 解剖样本陈列厅的讲解员
正在为我校同学细致地讲解
● 最后一个环节是关于解剖样本陈列厅的讲解。在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到来之际,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成员们了解到了有关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在展厅内,伴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成员们对人体结构与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遗体捐献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此次参观启示了同学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到来。
PART
活动收获
通过此次同伴教育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红十字会的同学们对遗体捐献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这一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同时领略了首都医科大学的校园风光。此外,同学们还与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验,深化了友谊关系,为未来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
PART
结语
“一鲸落,万物生”,死亡并非人的终点。生命虽然不复存在,但爱一直在温暖着人间。生当如鹏起,终当如鲸落;生于天地,赠予万物。遗体捐献是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对于医学教育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传递爱,让活着的人勇敢前行。我校红十字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遗体捐献的理念和意义,为推动遗体捐献相关知识的普及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字丨外联部-李宇宸
排版丨宣传部-戴思迪
封面丨宣传部-陈思圻
北航红十字会
公众号
为何血浓于水
因有爱在其中
它在奉献中崛起
在热血里绵延
秋季干燥
记得多多补水~
欢迎关注我们~
北航红十字会
新生群(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