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徐彩瑶副教授应邀并带领团队硕士研究生任燕和段淑慧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并作学术报告。大会主题为“生态科学新使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590余个不同单位的2000余名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价值实现”分会场报告环节,徐彩瑶副教授做了题为《数字乡村建设、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徐彩瑶副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分布最广、存量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产,而且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等关联人类福祉、具有重要使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机制与作用路径对于破解森林资源富集山区森林资源“诅咒”困境、扎实推进实现山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进一步梳理了团队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主要包括从经济学视角解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方法体系、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生态共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推进碳补偿机制分析以探究基于自然的碳中和解决方案、创新开展数字经济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证研究、构建“数字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数字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实证研究,为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持。
“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重建”研究生论坛环节,硕士生任燕作了题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正在下降。为应对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国实施了多个长期且大规模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践中,充分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科学管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对于提高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能力以及指导生态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瓯江源区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主要区域之一。2021年,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瓯江源“山水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据此,选择瓯江源“山水工程”区作为研究区,探索多元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构建其驱动因素网络,以期为瓯江源“山水工程”乃至全国地区“山水工程”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学术墙报交流环节,硕士生段淑慧作了题为《基于未来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成果分享。文章指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城市地区的无序扩张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目标11和目标15强调应鼓励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抵御生态破坏并保障生态安全, 确保土地的长期生产能力,实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合理利用,强调通过科学管理和政策实施来确保土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以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浙江省是中国首个生态省,其生态地位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加剧,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据此,全面系统掌握当前和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模拟构建当前和未来的生态安全格局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