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及全国3000多座桥梁都已应用
带着寻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的初心,自11月启动的《IT时报》“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Top20日前出炉。从12月15日起,入围Top20的优秀场景通过《IT时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澎湃号、抖音号等全媒体矩阵,进入展播环节。
Top 20场景展示结束后,经过专家评审、网络投票,《IT时报》将最终评选出“数字上海十大场景”,作为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独具上海特色的创新实践和成就对外传播。
用数字技术
为桥梁做“体检”
参评项目:
基于AI数据驱动的
桥梁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管控技术
参评者: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桥梁的存在,缩短了地域的距离,让人们的往来变得便捷。
桥梁的安全,是城市运转的保障,如同城市的一名守护者。
和人的一生一样,一座桥梁也会经历出生、成长、生病、老去等多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桥梁需要“看病”和“吃药”,以保障桥梁运营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桥梁数量的日益增多,桥梁的运维压力越来越大,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公路桥梁数量达到107.93万座、9528.82万延米,我国桥梁检测市场规模超500亿。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下,桥梁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技术人员像中医般对整座桥梁进行“望闻听切”,对桥梁“病害”(即外观缺陷,如破损露筋、结构裂缝等问题)的类型、位置、程度等信息进行纸笔记录,再录入电脑使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评估报告。
然而,这一过程效率低下,主观性较强,且最终形成的成果标准化程度很低,不利于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在数字信息时代,通过数字技术的加持,为桥梁“体检”出新招。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自2019年7月开始了桥梁智能化检测系统(简称“桥智检”)的研发,经过五年多的迭代和优化,新方案“基于数字孪生的桥梁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管控技术”已具备了应用和落地的水平。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市政与勘测运维研究所总工程师吴华勇介绍,团队自主开发了基于移动端的轻量化BIM图像引擎,能够在手机终端完成从桥梁建模,病害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一座简单的中小跨径桥梁只需通过三五个参数、最快30秒就能快速完成建模工作。该方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真正实现了桥梁检测业务的无纸化记录、标准化采集和智能化分析的一条龙解决方案。
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桥梁检测的人均效能整体提升超过50%,而且可以实现大量非结构化信息的结构化采集和标准化管理,为未来的大数据分析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吴华勇告诉《IT时报》记者,该方案获取的所有模型和数据都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交付,在现有检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养护和管理,实现桥梁运维领域的管理+巡查+检测+养护的全产业链闭环。
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3000多座桥梁的巡查和检测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一个病害在什么发现、什么时候维修、维修效果如何,都可以实现多维度的时空关联分析,真正实现桥梁运维全寿命期的优化决策,保障城市的运行安全。
未来,该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多场景、多对象的全覆盖,基于统一的数字底座,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动。此外,团队还计划将大模型技术集成到软件中,实现病害成因分析和管养建议的自动生成。
桥梁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成长,而数字技术的加持,将会为其带来更深、更广、更新的实际变化。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