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文为作者原创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时光翩跹,转眼,年末又来到眼前。城市的喧嚣如潮水般涌来,忙碌与疲惫交织成生活的底色。
周末,瞥见窗外的大好阳光,便起了念,终于将自己从琐碎中释放;去龙湾温州和合文化园“忆老屋”茶馆,和朋友一起围炉寒暄,闲坐饮茶,舒舒服服地暖了一场。
温州和合文化园,旧时永嘉场人文荟萃之地,东贯张璁祖祠、张璁纪念馆,南通永昌古堡,西连国安寺,北接寺前街,居闹市宁静之幽美;自带岁月的积淀与文化的熏陶,成为了龙湾文化一个新地标。
来到和合文化园,一座高大而精美的古门台便映入眼帘。这座气派的门台作为温州和合文化园的标志,此前在多次报道中都有听闻。门台由青砖砌就,檐角高高扬起,门楣正中悬挂着和合学创始人、中国当代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教授所题“和合文化园”名匾。
大门两侧并没有修建院墙,方便游人更好地欣赏和合文化园内的景致,这也许正是和合文化园喜迎八方来宾的寓意吧。
冬日的和合文化园,阳光穿透云层,温暖地铺洒到每一个角落,古香古色的建筑点缀其间;沿青石板路走去,小径两旁,修剪得错落有致的绿植,虽没有春日的繁花似锦,却因冬日暖阳的轻抚,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过门台,迎面见三个大大的“合欢禧”,走近细看,是一连串的温州俚语,读起来妙趣横生。走过喜庆的“合欢禧”,往河边的方向走,便来到“忆老屋”。
“忆老屋”是和合文化园里的一处老房子茶舍。刚到茶馆门口,就被那古色古香的氛围吸引。店铺装修古朴素雅,木质的门窗,带着岁月打磨的温润质感,仿佛在静静诉说往昔的故事。
跨进门槛,屋内古风飘逸、整体空间处处透露店家的小心思。一边可入座喝茶,另一边摆放着怀旧物品,在保留传统建筑韵味的同时,也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元素。
庭院中屋檐下,古朴的露营桌椅,若干茶具一溜排开,几张茶桌错落摆放,各式茶点,准备就绪。我们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洋洋洒洒地落在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不一会儿,煮茶的水在壶中欢快地翻滚起来,我们围坐在小火炉旁。
“忆老屋”,既有“而无车马喧”的清静雅致,又有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坐在庭院里煎茶浅饮,听茶汤沸腾、翻滚、咕噜作响,感受着轻煮岁月慢煮茶的悠闲。
一百年前,郁达夫曾在散文中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从古至今,生一炉火,将日子过得热气腾腾,一直是人们迎接寒冬的最好姿态。
有摄影师在的地方,女同胞们尤为开心雀跃。寻觅老房子里的“老味道”,捕捉各种光线,记忆中的老屋,院子里的花轿,何不用镜头定格。于是,人像模式、各种机位、侧身回眸,边框构图,富含老屋独特韵味的一幅幅怀旧照腾空而出。
看天上云卷云舒,等橘色晕染天空,一切都是世间最恰当的美好!
忆老屋二楼,有茶舍包厢,可火锅、可静享私人空间。忆老屋的后院更为精彩。
蓝天为幕,草地为席,后院果树旁,几面彩旗随风飘扬。草坪上散落着休闲靠椅,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一边煮茶,一边聊天。旁边支起的烧烤架上,肉串在炭火的炙烤下,发出“滋啦”作响,是人间烟火,亦是清欢岁月。
草坪的另一端,同伴和搭档弹起了吉他唱起了歌,一首一首的民谣唱着,时光慢了下来,音乐的旋律在萦绕......,我们整个下午都晾晒在草坪上,在冬日暖阳里,慵懒不请自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是的,有些时光,就是用来虚度的。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轻柔地洒在我们身上。那一方小小的炭炉,炉火跳跃,映红了我们的脸庞,驱散了冬日的寒意。陶壶里的水“咕噜咕噜”地翻滚着,水汽氤氲,带着淡淡的茶香袅袅升腾,仿佛将时光都熏染得温柔起来。
在这闲适自在的围炉煮茶时光里,我们拍照打卡,漫谈生活琐事,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在这个冬天,我想没有什么比在“忆老屋”里,有暖炉,有茶香,有烤物,更暖身心的事情了!生活很忙,但也可以偶尔让节奏慢一些,这样热腾腾的生活才是心之所向。
岁暮天寒,不妨邀三五好友,于烟火气中,一起偷得浮生半日闲吧!
图:旅游体验师白云、周建海、无晴听风
作者其它游记请点击: #无晴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