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妹子,王熙凤应该是更喜欢林黛玉的。
王熙凤曾这样评价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凤姐也曾开宝玉和黛玉的玩笑,说明她也是摸准了黛玉不会真的生气的。
再者贾母疼爱黛玉,也有心将黛玉列为宝二奶奶的候选人名单。
黛玉不仅是自己疼爱的小女儿贾敏的独女,父亲是探花,又是巡盐御史,这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比起薛宝钗家商人的身份不知要高出几个档次。
王熙凤也曾借着“吃茶”一事替宝玉和黛玉官宣,毕竟老太太也有心,那还怕什么呢?
然而万事万物总是在变化着的,当初看起来强的一方也会慢慢变弱。
后来林如海去世,黛玉成了真正的孤儿。
年岁渐长,她越来越担心自己和宝玉爱情的归宿,而老太太也迟迟没有表态,就在这样的延误中黛玉内心的煎熬一天比一天厉害,身体也越来越差,精神也越来越恍惚。
每每听到黛玉总是又病了的消息时,贾母也从最初的担心、着急变成了不耐烦,更有了另娶她人的心思。
如文中所述:
贾母皱了一皱眉,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她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这个未来的宝二奶奶首先得是身体健康的,要生育下一代的,其次得是能持家的,能相夫教子的。
那宝黛之间的爱情呢?
就不用顾及他们俩之间的感受了吗?
黛玉也很好,但她的身体能不能承受生育之苦,她自己又能支撑多久?
恋爱可以昏了头,但婚姻一定是务实的,理性的。
这个人得能和你携手共同抵御这世间的风雨和大家族里那些鸡零狗碎和龌蹉。
精明了一辈子的贾母不会不知道这点。
所以她取宝钗而弃黛玉。
趋利避害的,这也是人性使然。
贾母确定了人选,那具体的实施就是得是凤姐了。
是她主动献计献策,这才在宝玉大婚时上演了掉包计,才能瞒天过海。
不是说凤姐更喜欢黛玉的吗?
王熙凤能在贾府如鱼得水,也离不开贾母和王夫人这两座靠山。
这个时候贾府的老祖宗和王夫人都态度明朗,做为下属的她怎能不积极推进?
和自己的前途来比,对黛玉的那点子微薄的喜欢不堪一提。
此时的强者是宝钗,她有贾母和王夫人的支持,不仅模样俊还体格壮,哪里还有人顾及那个病弱的黛玉呢?
再来看宝钗。
就算她再聪明再圆融她也难逃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得不听从家长的安排。
当然,要说宝钗没私心,那也不可能。
谁能将自己的幸福拱手送人呢?
真正伟大的人寥寥无几。
更何况在当时的处境下,贾府也急需带金的来和宝玉来配,这样才能让丢失了宝玉的贾宝玉得以保命。
如原文所述:
我昨日叫赖升媳妇出去,叫人给宝玉算算命,这先生算得好灵,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
姨太太曾说:“宝丫头的金锁也有个和尚说过,只等有玉的便是婚姻。焉知宝丫头过来,不因金锁倒招出他那块玉来,也定不得。从此一天好似一天,岂不是大家的造化?”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宝钗这一边。
真的无奈。
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当晚,黛玉带着对宝玉的无限哀怨撒手人寰。
黛玉死后,贾母哭道:“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宝玉有些不好,我怎么见他父亲呢。”
就这么现实。
亲疏有别!
看似是宝钗黛玉之争,实则是浪漫与务实,强大与弱小,小我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