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平安姐姐
蓝天白云,绿树红墙,古雅幽静,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便是被众多太原人称为“最美街道”的狄梁公街。
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它独有的味道,享受它给予的宁静。
穿过这两百米的巷子,看到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木牌楼,红色柱子,绿色琉璃顶,中高两低,坊间以蓝色为底,绘有精美彩画,中间坊心题有金色楷体“文庙”二字,高大俊美,在红墙映衬下格外耀眼。
牌楼东边有一块嵌在墙上的长方形石匾,简单介绍了太原文庙的相关情况。
大门上是“山西考古博物馆”的横匾,进入院落,有幸见到一位资深解说员,她具有丰厚的历史知识和解说经验,今天她用生动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历史长河,走进儒家文化,走进华夏文明。
她首先给我们介绍太原文庙历史和发展,太原文庙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位于太原府城水西关街。
金、明两代曾重修扩建。
清光绪七年(1881年)毁于汾河决堤。
第二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焚毁的崇善寺部分残存的建筑上重新修建太原文庙。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照壁和六角亭,就是崇善寺在明代时的建筑。
这块照壁又称为万仞宫墙,顶是青砖蓝瓦,墙体是红色,正中镶有外方内园、琉璃绘制的流云海水和双龙戏珠图。
照壁的东北和西北各有一座六角亭,原为井亭,亭身为木柱梁结构,亭内现已无井,但是它的盝顶依然保存着,这是这两座六角亭最具特色的部分。
六角亭北侧,东西有两门,西为礼门,东为义路,充分表明了“礼、义”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她告诉我们太原文庙是以照壁为起点,从南向北,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建筑结构极为工整,中轴线对称,是严格按照文庙的形式来修建的。
棂星门前有两对大狮子,中间一对比较精美,体态偏瘦,面目凶猛,是明洪武年间由晋王府出资铸造的铜狮;外边一对憨态可掬,体态浑圆,神情温和,铸造于明万历年间。
我们一起登上石阶,来到棂星门前,原本吸引我的只有四座琉璃砖墙和二座灰砖团龙影壁,没想到通过她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棂星门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工艺和装饰,处处体现儒家思想和民俗文化。
它的每一柱、每一砖、每一瓦、每一笔、每一细节,都凝聚着智慧,它的美不是我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进入棂星门是一进院,初秋的院内绿树成荫,泮池泮桥在这片绿色中,显得极为寂静,不由地试想当年状元郎“脱掉蓝衫换紫袍”的得意和喜悦!
携手走过泮桥,让儒家思想成为我们通向民族精神和华夏文化的桥梁。
下了泮桥,面前是大成门,虽称之为门,但是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绿瓦飞檐,由3个门组成,中为大成门,又名仪门,作用是提醒前往大成殿者应衣冠整洁,仪表端庄。
两旁掖门,东曰“金声”,西曰“玉振”。
此名来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指钟,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就像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完美至极。
当我听了她的讲解,肃然起敬,此地每一物都体显着儒家文化博大精神。
穿过大成门,进入了二进院,院内古木参天。
院落前半部陈列着黄河铁牛,这四牛四人,我曾在永济唐铁牛博物馆参观过,但那时的我,只是一睹为快,并没有认真关注,今天通过听讲解,我才了解到它的铸造背景、铸造工艺、铸造程序,以及出土过程,明白它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治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宏伟的大成殿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正脊上贴有黄色琉璃瓦,檐下中央有蓝底金字楷体“大成殿”三字匾。
进入大成殿,仰望孔子塑像和金色篆字千秋孔子,不由地激动不已。
在其身后是千秋孔子陈列展,上方悬挂有四块横匾,从右往左为“与天地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均为蓝底金字,庄严肃穆。
此时她向我们介绍,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当时称为文宣王殿;
宋徽宗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于是更名为大成殿。
随后又为我们讲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使我们心中的孔子更生动、更伟大,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更为敬仰。
至此讲解就结束了,在我的盛情邀请下,解说员与我们一起来到“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的展厅,我们正沉浸在她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讲解中的时候,保安通知我们闭馆时间已到,那时真的是不舍离去,也期待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