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双鸭山市饶河县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为非遗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搭建平台,在培养、传承、融合上下功夫,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饶河县非遗人才“特色名片”。
加大挖掘力度
充盈非遗人才“蓄水池”
将人才作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立足县域实际,建立非遗人才智库,助力文化薪火相传。寻根探脉、深度挖掘,摸清域内非遗人才“家底”,实现非遗传承人普查工作县域全覆盖,进一步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筑牢发展根基。截至目前共有14项非遗项目录入名录,其中“赫哲族嫁令阔”“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食鱼习俗”“赫哲族伊玛堪”等6项入选省级名录。围绕“鱼皮制作技艺”等特色非遗文化分类建立动态非遗人才库,采集传承人信息,制定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县级非遗人才梯队,全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底蕴深厚、技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非遗人才队伍,目前已登记入库国家、省、市级非遗人才70余人,其中党的二十大代表、“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神话传承人卢艳华参加了黑龙江省民族宗教局举办的《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网站的赫哲语录制工作,录制赫哲语单词1088个,《沙伦莫日根》线上教学44课,赫哲歌曲66首,整理翻译赫哲故事20余篇,为非遗文化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非遗文化活动展演
注重培养管理
厚植非遗人才传承“沃土”
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打造集“培土、播种、细耕”于一体的非遗人才培育体系。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依托“赫哲族食鱼习俗”“嫁令阔”“伊玛堪”等非遗传习基地,推动“萨满舞”传承人葛玉霞、“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志红等一批非遗人才发挥“头雁”带头作用,以“互动交流面对面、文化传承手把手”的形式传道授业,着力破解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等痛点难点问题。开展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鱼皮制作技艺”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传承工作。与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联办赫哲族“嫁令阔”音乐研讨会及课程汇演,学院学生与传承人共演“阿念鲁伊”“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等10余首“嫁令阔”经典曲目,通过观赏、聆听与互动,促进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加深大学生对非遗的了解与传承,实现文化薪火相传。在县域社区挂牌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以非遗传承基地为载体,常态化地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开办传习班,教学120课时,吸引想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员1700余人,不断提高传习者技艺水平、扩大传习人群基数、优化传习人群年龄结构,努力为非遗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
搭建广阔平台
释放非遗文化资源优势
为非遗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搭建平台,探索“非遗+文创+旅游”模式,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着力拓宽非遗人才就业渠道。组织非遗人才建立“赫哲姑娘”鱼皮手工艺合作社和非遗就业工坊,将传统技艺元素、历史文化理念、审美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创作鱼皮钱夹、桦木酒具等文创作品,推出“四排好物”品牌,举办非遗文创产品展销会、非遗文化节等活动,搭建非遗文创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平台,一年来非遗工艺品销售增收30余万元;依托省级非遗名录赫哲族“食鱼习俗”,鼓励“掌勺”传承人发挥工匠精神,在四排赫哲族乡开办鱼馆门店,截至目前开办鱼馆门店8家,带动就业人数30余人,年产值近200万元,推动民族特色“指尖经济”快速发展。先后投资建设赫哲族非遗就业工坊、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创新打造鱼皮画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等非遗体验场景,全年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0万元,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区俯瞰图
推荐阅读
报送单位:双鸭山市委组织部
编辑:郭丽颖
校对:杨玉龙
审核: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