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在门上,点红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
在襄垣,除夕日要洒扫庭院内外直至大道,然后贴对联、神位。日落,在院心设案燃香烛,燃放爆竹接诸神,同时设祖宗牌位或宗族画轴,谓“请民裔”。入夜,关闭大门,阖家团聚,剁肉馅,准备年饭及未尽事宜,或围坐闲谈至深夜,谓之“熬寿”或“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大都看“春晚”到子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燃放鞭炮后方可入睡。
编 辑:韩雪楠
责 编:桑佳慧
编 审:付 鑫
监 制:史向东
总监制:郝 超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只为盯紧最新消息
求亲们送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