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试剂.人物事件大集结

文摘   2024-09-09 06:49   澳大利亚  

实验试剂作用
1. 斐林试剂
甲液:0.1g/mlNaOH溶液  乙液:0.05g/mlCuSO4溶液
作用:检测还原糖。
2. 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NaOH溶液   B液:0.01g/mlCuSO4溶液
作用:检测蛋白质。
3. 苏丹III(苏丹IV):检测脂肪
4. 碘液:检测淀粉
5. 甲基绿:检测DNA  吡罗红:检测RNA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检测细胞中DNARNA的分布
6. 8%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0.1mol/L HCl:调节pH
7. NaOH溶液:调节pH值;吸收CO2
8. 碳酸氢钠溶液:提供并维持CO2浓度
9. 0.3g/ml蔗糖溶液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
10. 0.9%的氯化钠溶液
生理盐水维持细胞形态作为处理动物的对照溶液
11. 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
12. 健那绿: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13. FeCl3溶液无机催化剂
14.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15. 澄清石灰水鉴定CO2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CO2
16.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
  95%的乙醇:制作解离液;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时洗去卡诺氏液;DNA与蛋白质的粗分离,析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70%~75%酒精杀菌消毒
50%的酒精鉴定脂肪时洗去浮色
17. 层析液:分离色素
18. 碳酸钙:色素提取与分离时保护色素
19.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20. 解离液(15%盐酸和95%酒精等体积混合):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1. 龙胆紫、醋酸洋红、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染染色体
   醋酸洋红:对花粉粒进行染色,观察花粉所处时期
22. 卡诺氏液(95%的酒精和32%的冰醋酸混合制成):固定细胞形态
23.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诱导基因突变
24. CaCl2溶液:促进凝胶颗粒成形,用于固定化细胞技术
增强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制作感受态细胞。
25. 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
26. 二苯胺(沸水浴加热):鉴定DNA
27. 刚果红:检测是否含纤维素
28.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使蛋白质变性并使蛋白质带负电
29.   亚硝酸盐的鉴定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的染料
30. 伊红美蓝:鉴定大肠杆菌
 
人物与事件
19世纪30年代 德国施莱登和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965年  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19世纪末 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59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中间的亮层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31972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11857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研磨,加水搅拌后,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在葡萄糖中加入该提取液后,糖液变成了酒,结束了两人的争执。
21926 美国科学家萨姆那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了酶,并证明了脲酶就是蛋白质.
3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1771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21779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1785 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41845 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 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61880 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71941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820世纪40年代 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做实验,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958 美国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的一细胞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的分裂和生长形成的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叶,长出一株新的植物。
 
遗传定律
119世纪中期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遗传学之父
2)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为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31903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他们的分离与细胞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摩尔根利用果蝇为材料,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 英国道尔顿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R型活细菌转变为S型活细菌
21944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但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仍含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31952 赫尔和蔡T2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但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一些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从这些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因此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DNA双螺旋结构
11951 英国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他和同事兰克林提供的DNAX射线衍射图谱
21952 奥地利的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夫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
31953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961 克里克是第个用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的科学家同时证明了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非重叠的方式阅读,编码之间没有分割符
 
 
进化学说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人,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19世纪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内环境与稳态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但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并命名这种物质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结论。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 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并设计实验,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 荷兰科学家温特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1931年 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61946年 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海夫子生物微信号swwk9999


海夫子生物
高中生物课内外知识,紧扣高考,紧抓基础。 内容涵盖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学生及教师可备课,学习,练习。 设有判断、选择、基础知识点、视频、实验专题、课外趣味、心理健康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