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哈电集团70余年的漫漫征程中,一代代哈电人走过无数挑战与机遇交织的道路,每一步都镌刻着历史的厚重,沉淀出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哈电集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贺信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哈电历史实际,凝练出“许党报国、改革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凝练成独特的工作品格,更让哈电品牌屹立世界舞台。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哈电精神”,展示哈电人不断克服困难、改革创新、创造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即日起,哈电集团推出“弘扬‘哈电精神’”专题报道,走进一个个鲜活故事,深度探寻“哈电精神”如何在时代熔炉中持续淬炼,赋能未来征途,续写辉煌华章。
今天为您带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哈电精神”故事——《一把铣刀雕刻“大国重器”》。
一位在装备制造领域默默耕耘的工匠,以其卓越的技艺、无私的奉献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从攻克技术瓶颈到步入国内前沿,从担当企业责任到肩负国家使命,用他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舍小家顾大家的攻坚克难、匠人匠心的无私传承,一路书写着无悔的人生。他就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的数控铣工董礼涛。
董礼涛(右二)在黑龙江省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上与同事合影
1989年,董礼涛来到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成为一名铣工学徒,在生产车间成长磨砺匠心。“和现在干净整洁的生产现场截然不同,那时候车间里光线昏暗,噪音刺耳,油腐味刺鼻,干活儿时飞溅的铁屑崩到身上,就会烫个泡,毛刺经常会扎破手,注意力全在工件上的时候不觉得疼,下班用肥皂洗手,才感到扎心的疼。”回忆往昔,董礼涛感触颇深。“可当我看到从师傅们的手里干出各式各样闪着亮光的精美零件就像钢雕的艺术品一样,慢慢的开始对从事铣工产生兴趣。”董礼涛也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干好,早干早成,晚干永远不成!”
同样的机床,别的铣工可以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时,董礼涛想的是自己能不能将它控制在0.01毫米的范围。
正是因为有着执著的追求,董礼涛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通过年复一年的钻研,成功将加工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左右,达到了顶尖水平。
“小身躯苦钻研大智慧”,这是当时老师傅们对身材瘦小、目标坚定的董礼涛的由衷夸赞。
“他总能别出心裁,钻研出一些独具匠心的铣工加工方式,大大提高了车间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时间,他在车间里、公司内,竟然成了创新的“新秀”!
参加公司里的技术比武,董礼涛连续四届占据冠军宝座,27岁就打破公司纪录,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代表汽轮机公司参加省市、省国资委等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大赛,均获得了耀眼的成绩。
从决心干好铣工到获奖无数,从懵懂少年到国家级大工匠,30多年来,董礼涛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了8000余万元经济效益;他带领的团队获评“董礼涛国家级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董礼涛常说,一个人的创新是小项目,一个团队的创新才是大项目;一个人的提高是小提高,一个团队的提高才是大提高。他意识到更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传帮带作用。
一系列的荣誉加身,让董礼涛名声大噪,“出名”后,挖他的公司给出比现在高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不舍哈电集团这个“报国平台”。
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生产的国产首批30兆瓦级燃气轮机,安装于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衢州站 ”
董礼涛参加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处于开放的时代,就要打开门,伸出手,当今的制造不只是去除加工”,最近,他正带领工作室的同事们,探索、应用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不仅在公司进口设备的维修备件上获得成功,而且还打印出了结构复杂的零件实体,大大节约了加工时间和加工成本,不断将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制造,通过研究固化加工方案为数字化产线提供精准的基础加工参数,为公司数字化转型贡献着力量。
“大国工匠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正如董礼涛所说,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立志产业报国的董礼涛正秉承家国情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行动,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接续奋斗,彰显着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裴崇鸿
执行主编:李文峰
执行总编:李兴华
点亮“在看”,第一时间接收哈电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