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32%的人把AI当成了人类!AI离智能还有多远?

文摘   2025-01-18 00:02   甘肃  

欢迎来到科普中国特别推出的寒假精品栏目“给孩子的高新科技课”!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科技之一,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从 AI 绘画到机器学习,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本栏目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视频和文字给孩子讲述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快跟我们一起开启这场 AI 之旅吧!









先来看视频:


以下为文字版本:

(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人工智能靠着自己强大的学习能力,对人类语言的理解、处理能力,给各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有些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人工智能到底有多聪明呢?或者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真的拥有了“智能”吗?


这一集,我们就来说一说,AI 离智能还有多远。


图灵测试


早在上个世纪人工智能诞生之前,一些科幻小说里,就涉及到对机器人、外星生命的智能判断。但之前对智能的探讨,更多地聚焦于智能的定义层面。


即便在今天,想给“智能”一词下个全面的定义也非常困难,存在各种各样跨行业、跨领域的争议。


在 1950 年,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图灵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想法,他并没有从定义上去探讨到底什么是智能,而是提出了一个更直接、更好操作的测试,来衡量机器是否具备了智能。这个测试,被图灵称之为“imitation game”,即模仿游戏,也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的具体方法如下,测试需要由两方来完成,人类评估者和受试者。


受试者可能是一台机器,也可能是一个真人。评估者并不知道受试者的真实身份,但可以通过文本信息的方式,跟受试者进行交流。可以理解成,隔着屏幕聊一会天,然后判断对方是不是人。


在这期间,机器会尽量伪装成人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之后,如果机器骗能骗过 30%的人类评估者,那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智能。


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一个 AI 要尽量多地了解人类的语言和知识,才能更好地“伪装”成人类。


另外,AI 还需要模拟人类的心理特征。比如,如果连续问 5 遍“明天会下雨吗”。如果对面是个 AI,它可能会一遍遍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而假如是个真人,可能在你问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已经不耐烦了。


目前,已经有聊天机器人通过了图灵测试。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一款叫尤金·古斯特曼的聊天机器人了。


这个机器人伪装成了 13 岁的乌克兰小男孩参加测试。因为这个身份,人类评委觉得它有些问题答得比较奇怪。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外国小男孩,难免会有些叛逆。


用这种方式通过图灵测试,不免让人觉得有一些讨巧。也很难不让人怀疑,通过图灵测试的 AI,就真的意味着它们拥有了智能。


中文房子思想实验


事实上,在图灵测试提出之后,就不断有科学家对它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最有代表性的,要数 1980 年,约翰·塞尔提出的中文房子思想实验。


这个思想实验是这样的,假如把一个懂英文,但是对中文一窍不通的人关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外的人可以通过中文写成的纸条,跟里面的人交流。


虽然房间里的人不懂中文,但有一本问答手册,手册上记录了几乎所有可能碰到的中文问题,以及对应的答案,当然了,答案也是用中文写的。这个人只需要在手册上找到问题,把答案抄下来,递给外面的人。


外面的人可能会觉得里面的人是一个中文天才。但其实,里面的人只是查手册,至于这些问题和答案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并不知道。所以,并不能说这个人真的懂了中文。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了即便计算机能够用人类的语言回答人类提出的问题,但也并不意味着计算机真的在思考,只是按照人类给定的规则、手册生成答案罢了——这样的反驳显然很有力量。


除此之外,其他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所以到了今天,虽然图灵测试依然存在,但它并不是判断人工智能是否“智能”的唯一标准。


在 2023 年,AI21 Labs 公司对包括 Chat GPT 在内的多种大模型进行了一次线上图灵测试,总共进行了 200 万次对话,有 32%的人错把 AI 当成了人类,说明这些大语言模型已经通过了传统的图灵测试。


现在,人们在评价 AI 智能的时候,可能会从逻辑推理能力、问题回答的准确性、错误率、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综合打分,尽可能全面地做出判断。


而对于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比如围棋机器人 Alpha Go,也是用围棋能力来对它进行评估,而不是让它来跟人类对话,这样显然是更合理一些。


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好、更客观的方法来评价 AI 的“智能”。这不仅能使得我们对 AI 的能力有更直观地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机会,深入地思考到底“智能”的含义。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北京云御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审核丨秦曾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相关推荐

1.与银屑病斗争 16 年,我曾以为我再也不配拥有爱情

2.现在的酒店为什么都不查房了?那丢了东西怎么办呢?

3.西藏日喀则地震,竟然有人用 AI 生成的旧图假装“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

4.社交网络上爆火的“弹跳猪”原来不是猪!如今成为濒危动物,世界上仅剩数千头

5.每 28 秒就有一人因此离世!这种常见病是其最大诱因,很多人都忽视了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搭建公众参与网络治理的平台,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维护网民权益,受理处置网民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实现网络空间清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