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孩子这一生,总会面对风雨,与其替他们挡住每一阵风,不如教会他们撑伞。”——这句话最近刷屏了很多家长的朋友圈。的确,父母的爱有千万种表达方式,但有一种最深沉也最智慧,那就是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学会坚强和成长。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个孩子能走多远,不在于他成绩有多好,而在于他有多强的心理韧性。”
可是,今天有多少父母,真的懂得这个道理?
为什么成绩重要,心理韧性更重要?
在当下的社会,很多父母的教育观是“成绩第一”。从小学的语数英,到中学的中考、高考,家长们为了一张分数单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生怕孩子“掉队”。甚至朋友圈里,孩子考试成绩成了比拼的资本:“别人家孩子考了98分,我家孩子才85分!”
家长们关心成绩没错,毕竟好的成绩是孩子打开更好人生选择的大门之一。但问题在于:只关注分数,就真的能让孩子赢在未来吗?
前段时间,一个初三男孩因为考试没考好,就在家人面前崩溃大哭,最后还冲出家门,说“不想活了”。再往前看,还有那些因为高考失利而选择轻生的孩子……每一个新闻背后,都让我觉得沉重。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孩子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心理韧性。
什么是心理韧性?它有多重要?
心理韧性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遇到挫折时能爬起来、能继续走下去的能力”。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他是否能在失败中站起来,而不是一次考试的分数。”
说实话,这句话特别戳我。因为我们给孩子规划的所有未来,总会绕不开“风雨”。人生啊,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如果孩子心理不够强大,可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成绩好,是加分项;心理韧性强,才是必备项。
家长的误区:我们到底在养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想想,家长在孩子心理成长中,是不是有些误区?我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教育手法”,发现真的有一些地方“很不对劲”。比如:
- 孩子考砸了,我只会盯着他的错题,反复问“你到底怎么回事?”
- 孩子遇到难题时,我第一反应是帮他解决,而不是教他自己去试试。
- 孩子情绪低落时,我会忍不住说:“小事别太在意了,赶紧学习才是正事。”
说白了,我们真的太“功利”了。总想着帮孩子跑得更快,却忘了他也许需要学会如何不摔倒,摔倒了如何站起来。
这几年,我学到一个道理:成绩和能力的确很重要,但心理韧性才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家长该怎么帮孩子培养心理韧性?
1. 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很多家长总想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孩子作业没完成,帮他写;孩子与同学有矛盾,替他出面解决;孩子摔了一跤,连忙去扶。这种“保姆式”的爱,或许能让孩子暂时不受伤,但也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的机会。
要知道,孩子只有学会跌倒、爬起来,才能练就更强大的内心。与其替他们解决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比如问他们:“你觉得可以怎么做?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2. 鼓励孩子面对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过于追求完美的教育只会带来焦虑。”一个总被家长要求“考第一”的孩子,很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丧失探索的勇气。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人不可能总是完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不要直接责备,而是和孩子一起复盘:“你觉得哪些地方没学透?下次该怎么改进?”
3.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坚强独立,但自己却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情绪崩溃或退缩。要知道,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在面对问题时能冷静处理,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当家里遇到突发状况时,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分享给孩子:“这件事虽然很麻烦,但我们可以先把问题分解,看看哪些可以优先解决。”这样,孩子也能学到面对问题的方法和心态。
4. 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力量
心理韧性来自于孩子内心的自信和安全感。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足够的爱与支持。比如,当孩子表现出勇敢和坚持时,要及时肯定:“我看到你这次没有放弃,真的很棒!”这些鼓励会成为孩子面对未来挑战的精神动力。
写在最后
“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心里有光,才不会迷路。”
孩子的未来是一场长跑。成绩就像赛道上的加速器,可以让他跑得快一点,但心理韧性,才是让他跑得远、跑得稳的那股力量。
如果可以,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爱与支持中,慢慢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们可以有失败,可以有眼泪,但他们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在你看来,孩子心理韧性和成绩,哪个更重要?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未来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