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不是教育,规矩才是教育的灵魂

文摘   2024-10-30 07:57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孩子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些“老话”你肯定听过无数次,在家长群里、在长辈的嘴里,甚至在一些老师的口中都可能会冒出来。可是,如今的社会和环境变了,家庭教育也得跟着变。难道不用棍棒,孩子就教育不好吗?如果不打不骂,规矩又要怎么立?这正是很多父母困惑和焦虑的地方。  


棍棒不是教育,但规矩却是教育的灵魂。那么,如何不靠打骂,却能教出守规矩、懂礼貌、有自律的孩子?

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吗?

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有时候孩子实在不听话,管教说了也不管用,火一上来,一巴掌拍过去,立刻就老实了。然而,第二天呢?第三天呢?  

棍棒只能换来孩子的短暂服从,却换不来他们真正的自觉和成长。 


鲁迅说过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我们的上一辈可能用棍棒教育我们,但今天的孩子依然要靠打骂才能懂事吗?现在的社会已经不一样了。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频繁打骂会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甚至可能造成自卑和人际障碍。与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不回头,不如换个思路,从“棍棒”中解放出来,立起真正的规矩。

规矩是爱的延伸 

 

很多家长会困惑:“规矩不是一种束缚吗?会不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其实,规矩从来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自由中自律,找到人生的方向。 


规矩的存在,是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底线,什么是边界。 比如,孩子不准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准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不准赖床迟到。这样的规矩,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你为孩子立下的每条规矩,都是一种爱的表达——你希望他长大后能够自律、礼貌,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接受、认可的人。孩子的自律,绝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这些点滴小规矩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规则与打骂之间,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家长常常觉得,“讲道理”不管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没错,仅仅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方式立规矩。比如:  


1. 明确预期,提前告知:  

   出门前就告诉孩子:“去商场不能乱跑。如果需要什么东西,可以跟爸爸妈妈说,但不可以乱要。”孩子明白了预期,自然更容易配合。


2. 后果管理,温柔执行:  

   立下规矩,就要有相应的后果。例如,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那就不能玩平板或看动画片。关键在于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不因心软或生气而改变原则。


3. 正向引导,给予反馈:  

   当孩子遵守规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今天在餐厅你表现得很好,没大喊大叫,爸爸妈妈很开心。”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则的积极反馈,内化成行为习惯。


4.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孩子是照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如果你自己经常违背规则——答应孩子的事情不做,随意违反交通规则,那么孩子也会觉得规矩不过是虚设。以身作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社会的规矩也在影响孩子  

教育从来不是家庭的“独角戏”。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塑造孩子完整的价值观。 但如今的社会风气,也在不断挑战着家长的教育。  


在过去,邻里之间互相提醒孩子守规矩是很常见的事。但是现在呢?怕管教别人的孩子被误解,怕好心提醒招致冲突,很多人都不再敢“盯”孩子。于是,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守规矩,大人却袖手旁观,不敢管也不想管。这种现象只会让孩子在无边界的环境中越发放纵。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立规矩,还要教会他们尊重社会的规则——排队、不插队、垃圾分类、文明乘车……每一条社会规则,都是孩子未来融入社会的桥梁。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规矩  

规矩,不是为了约束孩子的一生,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没有规矩的孩子,不是自由,而是迷失。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最终只会在海上随波逐流。真正好的教育,是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立好规矩,最终让他们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盘。

写在最后

棍棒教育是粗暴的、短视的,而规矩则是温柔而长远的。教育的路很长,孩子最终能不能自律、能不能在社会中立足,靠的不是打骂,而是从小培养的规矩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好规矩,孩子才能自由生长。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爱与规矩之间找到平衡,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时光育芽
陪孩子健康成长,保持初心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