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城联动报道 | 玉林客家文化灿烂,起源在哪?一起探秘~

时事   2024-10-15 21:30   广西  

玉林,被誉为“千年古州,岭南都会”,是桂东南粤桂边的客家人第四大聚居区的中心,孕育了世界第一客家大县博白县、客家强县陆川县,全市有客家人300多万。这些客家民系族群大都自唐宋开始,从中原河南洛阳、开封等地往南迁徙到闽赣粤,在孕育形成客家民系之后,又于宋元明清时期陆续辗转迁徙玉林各县。他们或以征调、戍边、为官、避难,或为垦殖、商贸、谋生等方式,以迁徙—侨居—再迁徙的形式迁徙到玉林。玉林数百万客家人磨砺出丰富的客家精神,滋养了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


近年来,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客家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不断丰富客家文化的内涵。同时,玉林市大力推动客家文化的对外交流,特别与客家人的根亲祖地河南洛阳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大力弘扬客家精神,依托灿烂多姿的客家文化联通世界,开拓发展新天地,助力玉林申办世界第35届客属恳亲大会的工作。



唐宋肇始  源远流长

客家民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派兵50万征岭南,打通湘漓水道。通过湖南湘江过广西灵渠下漓江,然后溯绣江至北流江,再经玉林鬼门关下南流江,从合浦扬帆至东南亚。至汉代,汉武帝出兵平定岭南后置九郡,当时的玉林分别由鬱林和合浦郡管辖。在平定南越时,出兵战交趾,威震南交。数十万南征官兵中,一部分官兵留驻玉林,有的成为客家先民。


陆川世客城。(记者 蒋金泰 摄)


自秦汉以来,借助南流江,合浦成为南流江水陆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方南来的中原士族、商贾、戍卒以及被贬的官吏不断增加。他们有一部分停留在玉林各地,这些人日后有一部分被融合同化为客家人。博白县庞氏,有一部分从唐以前迁入。唐武德年间(618—663年),始祖庞孝泰“积战功授卫将军”。北、南两宋,客家人向广西尤其是迁徙到桂东南的日渐增多。这些自两宋以来迁徙进入玉林的族群,一部分是从中原入迁的汉族族群,一部分是从闽、赣、粤入迁的客家人。


迁居桂东北的客家人,常称为讲“啀话”的客家人;而迁居桂东南北部湾的客家人,常称为讲“新民话”的客家人。对此,博白籍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解释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又说:“我认为,新民话(博白客家话)应该就是客家话,自福建汀州来,或从广东嘉应州来。”

客家文化  千年文脉

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迁徙中,把中原古老的文化习俗带到桂东南,并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形成风情万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桂南采茶戏《绿珠女》展现客家文化艺术魅力。(资料图片)


唐宋以来,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客家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玉林客家人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和戏剧,客家山歌风流潇洒,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晋代,在博白县出生的梁绿珠不仅是一位出名的美人,更是一位传奇的才女。她吟咏的《懊侬歌》深受唐宋以后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誉。她被洛阳豪富石崇聘娶在金谷园后,抚琴吟唱《思归引》:“思归引,归河阳……宴华池,酌玉殇”,充分体现了汉魏乐府的风情。尤其是在1962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的骚坛上共同慕倾的《绿珠唱和诗》,和唱诗词数百首,成为轰动国内诗坛的一大盛事。


在玉林客家古老的戏剧艺术类型中,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又极富地域特征甚至独树一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桂南采茶戏、唱竹马、唱木偶、唱麒麟等,全市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玉林的桂南采茶戏,以客家方言说唱、载歌载舞表演为特色,是玉林客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表演交流形式。因此,博白的桂南采茶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剧种,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个独特剧种。如今,桂南采茶戏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乡村乃至国际大舞台上都展现了它的魅力。此外,客家山歌、吹喃嘟嗬、杂技魔术等极具特色的玉林客家民间文艺,也得到传承发展,大放异彩。


陆川客家啀戏《甜蜜村的故事》剧照。(韦洪桃 摄)


客家人素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玉林客家的官私教育兴起于唐宋,到了元明清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官学和私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博白县松旺镇松茂村朱氏一族,是朱熹后人,整个宗族都十分重视文教。正是在这种崇文的文化氛围中,这个小山村朱氏的后代人才辈出,产生了“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故事。据统计,仅出自此祠堂的就有3名进士、15名举人。被誉为广西“李清照”的诗人朱玉仙,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的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朱光,爱国将领朱为鉁,都是出自博白朱家。


玉林是一座名胜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美丽城市,有数百座客家姓氏大宗祠、数百座名人故居和客家围屋,恢宏瑰丽,风格独特。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玉林客家民居主要有围屋、城堡、山庄、土楼,既传承了中原汉民族的建筑风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中国民居文化中的瑰宝。玉林客家围屋大多以“一进三厅二厢一围”为基本结构,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中国四大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广西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客家民居之一的硃砂垌客家围屋,就是玉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位于玉州区南江街道岭塘村的硃砂垌客家围垅屋。(文达新 摄)


近年来,玉林市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非遗、美食、建筑、名人,打造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印记。通过持续实施文化塑城,释放文化产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明新高度,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玉林客家精神代代传

玉林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尚武,在近现代孕育了一批太平天国侯王以及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等。刘永福、冯子材抗法抗日,浴血奋战,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民主革命时期,桂东南客家人追随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武装,涌现出了广西革命先驱朱锡昂、农民运动领导人宁培英、北伐一代名将李明瑞、红军才子朱光等一批客家仁人志士。同时,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玉林是产生广西新桂系的发源地,民国时期玉林产生150多人的将军群,他们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战争中,发挥了中坚力量的作用。玉林客籍将领主要有:彪虎将军林虎、坎坷勤谋的黄绍竑、国民党陆军上将廖磊、抗日爱国中将朱为鉁等数十名爱国将领,彰显了桂东南客家人崇文尚武、开拓进取、敢于抗争、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玉林这片热土不仅孕育了许多将帅王侯,而且涌现许多有创造力的文化名人和治国人才,如王力、李京文、邹瑜、陈辉光、刘庆贵等。


王力书院。(资料图片)


玉林客家人富于开拓创新,善于团结拼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军事方面,都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他们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采写 |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军

期编辑 | 黄晓

审核 | 李容

班主任 | 李椿国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欢迎关注“i玉林”视频号

热点资讯从不错过

↓↓

分享+点赞+“在看”
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



玉林广播电视台
玉林广播电视台,现有FM97.8综合广播、FM99.2交通音乐广播两个调频立体声广播频率,两套节目全天播音48小时;和新闻综合、公共频道二个电视频道,每天播出50多个小时电视节目,覆盖广播电视受众1200万以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