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信仰信念信心坚定的挺膺担当奋斗者|理论阐释

教育   2024-11-21 14:12   北京  

培养信仰信念信心坚定的挺膺担当奋斗者

任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加注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使其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精神世界的深层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坚信笃行的基础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是凝心聚力的坚强保障,它们是青年学生把牢人生航向、凝聚奋进力量、实现青春梦想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充分认识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奉,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强底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是对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烈情感和坚定态度。可以说,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教育好、引导好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正当其时且势在必行。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价值追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实现立德树人必须解决信仰信念信心问题。我们办好、讲好思政课,把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最终的价值指向就在于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把信仰信念信心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让学生将信仰信念信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极易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甚至在价值取向上产生怀疑甚至跑偏。这就更加需要精心细致的引导和栽培,以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学生,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着力破除学生中存在的所谓“有没有信仰一个样”、“共产主义遥远渺茫”、“爱国为什么要爱党、爱社会主义”等认知误区和思想困惑。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时代新人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等也提出了全新要求,其重中之重就是要以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筑牢精神之基。从现实看,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正是为了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只有具备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新一代有志青年才能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准确把握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核心要义


信仰信念信心是一种深沉、持久而强劲的精神力量。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核心、起统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关键、起支撑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是根基、起保障作用。三者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有机统一于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政治灵魂。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着其人生发展的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南针”,能够引导青年在深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内燃机”,能够激发青年的高涨热情、坚强意志和执着精神,在勤奋学习和躬身实践中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是“千斤顶”,能够使青年在逆境和挫折面前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掌握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乎做人做事的道理、关乎正确的思维方法、关乎辨别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新时代青年学生要想安身立命,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作为毕生追求,矢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精神支柱。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能够为其淬炼思想、保持定力、坚定自信提供坚固基石。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定盘星”。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免疫力”和辨别力,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抵制污蔑、否定和唱衰社会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迷惑,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引擎力”。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让青年学生深切感知中华民族复兴在望、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等巨大变迁,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完全吻合,只有焕发出青年学生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精神和必胜信心,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是“宣言书”,能够引导青年一代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凝聚和激励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又是“动员令”,能够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鼓舞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激发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的奋进力量。


积极探索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有效路径

信仰信念信心的培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在抓好道理讲授、注重价值塑造、强化实践养成方面下足功夫,切实推动青年学生常修常炼、常悟常进。
抓好道理讲授,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只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一方面,要摆事实,让道理变灵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并通过讲故事、举事例、找规律、探成因,把老话题讲出新意、讲出深意,引导学生从心坎里真正产生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等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接地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并结合青年的身边事、榜样事阐释信仰梦想,讲出青年爱听愿行的人情味、新潮味。
注重价值塑造,以情感的共鸣感染学生。触动青年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他们动情、引发共情。一方面,把准青年思想脉搏,既不空洞唱高调,也不刻意迎合流行而放弃批判和引导,而是要面向不同类型学生,在滴灌式教育中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接点、价值融通点,用真理的武器解答思想困惑和价值迷思,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确立明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有效克服“佛系”、“躺平”、“摆烂”、“精致利己主义”等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浸润青年日常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良好的信仰信念信心培育环境,引导学生培养锲而不舍、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在文化的感染熏陶中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强化实践养成,以行动的自觉激励学生。青年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一方面,要打造实践育人“强磁场”,开发各类“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将课堂搬到博物馆、红色文化馆、革命遗址等场所,让学生在情境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中读懂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另一方面,要激活实践育人的动力源,积极搭建学生躬行实践的广阔舞台,鼓励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企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真正将报国强国大志向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自觉行动担当。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1日05版
本文作者|任鹏,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杜润楠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点击回顾系列内容 ↓ )


1.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深刻揭示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3.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4.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

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日报。主流教育媒体,权威行业大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