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警言:“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在校园的隐秘的角落中,往往会孵化出一些在个别同学之间流传的“八卦新闻”、“校园传说”,这些流言蜚语或是颠倒黑白,或是搬弄是非,或是扰人心智的无稽之谈。但是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往往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难以估量的。今天就与同学们探讨一下如何应对这些流言蜚语。
流言蜚语的形成原因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他曾经做了一个实验,要求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讲描述一幅图片,再让另外一个人对下一个人描述这个图片,一直往下传递下去。发现传递到第五个或第六个人的时候,大概有70%的信息已经跟之前是完全不一样了,或者已经丢失了。这个实验说明,即便某些消息一开始是叙述事实,在经过多个人的传播以后,信息也会很大程度的失真。从心理学的角度,流言形成常见的原因如下:
1. 归因错误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在校园中,很多同学可能存在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将他人的行为过度归因为内部稳定的特质,而忽略情境因素。例如,看到某个同学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后情绪低落,可能就会传言他是因为性格不好、不尊重老师等原因,而忽略了他可能是因为昨晚没休息好或者家庭突发状况影响了当天的状态。这种错误的归因很容易引发流言蜚语的产生。
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情绪原因
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多种多样,有同学之间的友谊、竞争关系,也有不同小团体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有时会因为嫉妒、误会或者想要打压他人等不良情绪,从而编造或者传播流言蜚语。当前社交网络的发达,无疑又加快了流言蜚语传播的速度。
校园谣言的危害
流言蜚语会毁掉同学的名声,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家庭关系,将人逼上绝路,会让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因为谣言的矛头一旦指向了某个人,即使后来这一切证明子虚乌有,人们仍然不愿去承认谣言是错误的。
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学生感到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表现。同时,谣言还可能破坏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害者的名誉可能因为谣言而受损,这在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最后,校园谣言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社会对学校的看法,损害学校的声誉,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造成阻碍。
如何应对校园谣言
1.自我肯定 - 自我概念的强化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它是相对稳定的。流言往往是没有根据的,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断地在心里给自己正面的暗示,例如“我知道我是一个善良、努力的人,这些流言并不能改变我”。通过强化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能够抵御流言蜚语对自我认知的冲击。也可以使用优势视角理论,即心理韧性具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从这三个方面寻找自己的能量和勇气,去正确面对并处理流言蜚语。
2. 避免过度关注 - 注意力转移机制
很多时候,流言蜚语之所以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它。从心理学的注意力机制来看,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将有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学习新知识、发展兴趣爱好或者进行积极的社交活动,那么流言蜚语就会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没有将注意力的“聚光灯”打在流言蜚语上,它自然就无法干扰我们的情绪和生活。
3. 积极寻求帮助
面对校园谣言,作为当事人首先可以向信任的人寻求支持,无论是家人、老师还是朋友,他们的理解和帮助都是非常重要的。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因为谣言而自我封闭,继续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交,以减少谣言对自己的影响。当个人努力无法解决问题时,不要犹豫向他人求助,详细说明自己的情况,寻求更广泛的支持。
在校园生活中,流言蜚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听到流言的人,我们要辨别信息的真伪,不武断,不盲从;不参与“我听说”,不传播“闲话”。作为流言的当事人,则更要保持冷静、自我肯定和避免过度关注,这些心理上的应对策略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流言蜚语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被其左右,继续健康快乐地度过校园时光。
撰稿:秦天翔
审核:办公室(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