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至7月5日,“交界與互動”第四届兩岸四校中文學科研究生學術研習營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舉辦,來自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台灣大學及澳門大學的三十餘位師生齊聚港島,圍繞中文學科的新生學術研究成果進行了豐富的交流探討。
是次研習營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邀請來自兩岸四所高等院校的師生參加,睽違四載再度揭幕,以“交界與互動”為主題,在香港大學逸夫樓舉行。由澳門大學劉鴻勇、張月教授帶隊,姚燕、謝婉儀、鍾泓、潘瑤瑤、王涵、高翔六位同學參加。
姚燕
謝婉儀
鍾泓
王涵
潘瑤瑤
高翔
語言學研究的報告主題為“語言的結構及其背後”,報告人皆來自澳門大學中文系,分別是高翔、潘瑤瑤與王涵,共同研討基於聲調增減的認定方法、如何審視粵語聲調的變化過程(應結合其他變化進行考察),以及古漢語對現代漢語研究的參照性意義等問題。
其後的地方性專題報告分別以“香港:作為話語生成的空間”,“走入廣闊無垠的南方”為題,來自北大、港大、臺大的同學呈現了紛繁而又高度聚焦的視野,展開了充分深刻的討論。
末場主題為性別專題,聚焦女性身體與身份,其主題為“女性的身體與身份”,姚燕梳理自漢至唐各類文獻對王昭君及其出塞故事的改編、補充;徐寧以晚明才女馮小青切入,分析彈唱文藝與女性文化、雅俗傳統間的交互性影響;李婷欣以20世紀20年代《申報》經期衛生廣告為例,探究女性身體、女性隱私等議題如何逐步走向公共領域。
會議中各校學者進行主持及點評,徐聖心、鄧小虎、史皓元、宋亞雲、劉鴻勇、李國華、米歐敏、陳亮亮、楊彬彬、魏艷教授,分別在報告結束後對相關場次報告進行點評,參會同學亦各抒己見,針對報告內容展開問答,在友好高效的氛圍中進行互動交流。
與會研究生報告完畢後,是次研習營還邀請三位教授發表專題演講,回應此前研究生們的報告主題與內容。在中文學院院長林姵吟教授的主持之下,張月教授從文化記憶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對劉裕形象的塑造;史皓元教授講述自唐代以來漢語方言的演變過程,並以具體案例演示如何從古代詩詞韻腳中追尋語音變化的線索;朱銘堅教授對比不同史料文獻,分析南宋宰臣汪伯彥如何逐漸被塑造為姦臣形象。隨後,是次研習營的圓桌座談熱烈開展,就下一屆辦會地點、內容與具體形式進行討論,與會人員皆踴躍發言,最終由林姵吟教授予以總結並致閉營辭,四校代表師生亦致辭感謝,是次研習營完美落幕。
是次研習營堅持貫徹“交界與互動”的主題,來自不同地區和研究領域的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交流,充滿思想火花的碰撞與觸類旁通的啓發,亦衷心祝願兩岸跨校交流能逐年持續,順利展開,與會師生友誼長青。
(鍾泓撰寫、張月編輯,圖片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