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
曹正
一代宗师、中国古筝院校事业奠基人
内容摘录
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不仅是为了美景良辰而秉烛夜游,
也应知日计在晨……
曹正老师来信
我的体会:人生不仅是为了吃、喝、穿、戴,也不是单单为了活着,乃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才有意义的生存在两大之间。
人的生活过程,实际就是时间的积累过程,从生理现象看,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其朱颜白发彭殇妄作之感慨,何尝不是从生理现象方面作无味的自悲观哉。
当然一些懂得人生意义的人,不仅是为了美景良辰而秉烛夜游,也应知“日计在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因此这类的人物给我们遗留下不可磨灭的箴言和宝贵的遗产,我们应标榜他们,学习他们,来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才是。
怎样追求呢?过去孔老夫子是从志学开始的。论语“十有五志于学”,经过十五年的接受和吸收前人的经验,他才确定自己事业上的定向。“卅而立”又经十年的钻研,使他对事物的理解有一定成就,“四而不惑”这便是后世称他为圣人的本钱。
至于五十、六十、七十的每个阶段小结,无非是他不得不顺应客观现实,而产生的带有消极意味的人生观罢了。虽然如此,我们通过《鲁论》纪事可以看到孔子个人自传的小纲目了,其中供我们概念的,了解到他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时间积累,过程中有很大的收获。这点是否可以说我们也用这样法子来锻炼自己呢?大有商讨的余地!
我对“志向”和“现实矛盾”的看法,古人恒言“有志者事竟成”,“士各有志”……就字义讲,“志”是个人抱负,“向”是努力方向。它是受客观影响左右,而存在的。因此它不应受着现实的拘束,而要从现实中自然地解脱开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现在把我的专业经过略述一二,或者可能说明这一点。我从前在教育界混饭吃的本能是教文学课,弹筝是业余爱好,又怎样能够变成弹筝专业了呢?
我以为不是我个人“志向”所取得的,是由于客观的需要而实现的。试想在旧社会,谁能够把靠不住的技能作为终身的职业。即使你万分的爱好,十万分的意志坚定,也断不能不把吃饭、养家的事放在心吧!因此就得向这方面作试探性的摸索,看时机,在群众中考验自己,通过演出、教业余生、写文章各方面的事来努力实现这个理想。
从十五岁到廿五岁,我得出一点要求不高的结论来,用筝来乞讨要饭不致挨饿了。从此我才计划改行,并且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愿望(当了音乐院教员)因为我个人这样,所以我对你的想在文坛上洒汗水的“忠诚”不仅寄以同情,还要讲些为了促其实现的方法。此外我希望你在情感上多下工夫,要学学孟夫子的“善养浩然”。
关于业务问题(弹筝事)因为要说的话很多,时间又太仓促,就不多谈了,仅就张汉老的“逆指”之说略抒己见作为一家之鸣的参考。
余意弹筝指无顺逆,犹搊琵琶的“轮”无反正然,试问张老着弦起指之点在哪一指上?由于他们是由装饰之音开始,所以正板多用中指,而这种表现方法,只是弹筝的一种。古法“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又应如何解?我们说手法是为了表现乐曲的手段,须视曲情需要而定,不应执一以为清规戒律,而已是人非也。
祝:新年快乐
曹正来信原件 特别鸣谢:铁铮先生(左右滑动)
每一次的弹奏,都是对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回首过去的一年,是大家用热爱与坚持,让古筝艺术在这个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祝愿广大筝友们在新的一年里,琴声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如夏日清泉,沁人心脾;如秋日明月,宁静致远;如冬日暖阳,给予力量;筝艺精进,幸福安康!
让我们共同迈向充满希望的 2025 年。
——中国古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