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名单一公布,王浩泽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视频来源:抖音@东南大学
90后,女,航天员——而且是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很多人好奇王浩泽究竟是谁,她是如何拿到神舟十九号“船票”的?大学期间,王浩泽的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列,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奖励和荣誉。她喜欢跑步,大学时参加了校田径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级运动会。据其辅导员唐智回忆,王浩泽大四时以年级排名第一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此外,王浩泽体育成绩突出,多次获校运会长跑比赛前几名,曾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17届运动会高校组田径比赛,并获得4x400米冠军。王浩泽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坚持锻炼,可能就不会为成为一名航天员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王浩泽出生在河北滦平县,父亲是一名交通警察,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母亲幼时家贫,被迫辍学,可依旧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自学。最终,母亲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王浩泽初中就读于滦平县第二中学。据其初中语文老师孙长春介绍,王浩泽初中各方面都很出类拔萃,用左右手都能写字,中考成绩是全县第二。高考那年,王浩泽被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录取。本科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时主攻等离子体爆震,毕业后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现在又成为航天飞行工程师……这么多年,王浩泽不断涉足新的领域。读研究生时,王浩泽研究的课题方向是自己从没涉足过的全新领域。一次,她忍不住向导师吐槽:“以后我不打算从事学术研究这条路,能不能不做这么难的课题?”导师认真地回复:“我不指望你以后一定要搞科研,但你要保持认真做事的习惯。如果你现在因为不喜欢就不认真去做,以后当你遇到喜欢的事时,也许就没有认真做事的习惯了。”导师的话字字千钧,刻在王浩泽心里,也成为她日后做事的准则。王浩泽能跟航天结缘,也源于导师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把简历投给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那里,王浩泽从事的是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研究新型发动机,对她而言又是一个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系统总体设计师,她研究各分系统的设计原理。复杂的方程式,谜一样的参数,天书一样的运算逻辑,成为她探索钻研的对象。王浩泽很享受攻克未知的过程。她说,调动全部脑细胞,全神贯注地去探索,就像游戏闯关一样。将这些难关一个个攻克后,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入职没多久,王浩泽的第一个作品惊艳出炉。为她提供实验平台的一位知名专家,对这一产品赞不绝口。得知产品是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独自完成后,教授更是对她刮目相看。
当国家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单位时,她报了名,并通过了层层严格选拔。选拔阶段,第一次坐离心机便让王浩泽印象深刻。短短几十秒,6个G的负荷,她感觉呼吸困难,肺像撕裂一样。“离心机教员说他有一个警铃,这么多年从未响过,从来没有航天员按下过。虽然我感到难受,但我决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
当走进航天员大队,看到那些曾经只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的航天英雄就在眼前,王浩泽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作为第三批航天员队伍里的唯一女性航天员,王浩泽在学习训练中不让须眉,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娘”。2023年7月2日,王浩泽(左)在参加海上救生训练。孔方舟/摄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动作。由于服装内加了0.4个大气压,王浩泽举手投足比较费力,加上在头盔内,头部活动受限,视野也变得狭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镜来扩大视线范围。将一个软管束的接头,插入腰际直径仅约1厘米的两个插孔,这个动作是个技术活,对于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来说,更非易事。“手只能勉强够上目标,但视线够不着,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没有触感,试了几次后,胳膊就没力气了。”王浩泽说。失重水槽模拟训练中,上脚限位器对她来说也是一项难题。穿着厚厚的鞋子,再蹬上脚限位器,将鞋子卡进不到2厘米宽的卡槽里固定好,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王浩泽第一次训练这个动作以失败告终。
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王浩泽说,此刻感觉到身上是沉甸甸的责任、使命,“我是从万千航天人里选拔出来的,也代表着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祖国信任我,那么我也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
对于即将开始的6个月太空之旅,王浩泽充满信心和期待。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以及舱外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
2024年6月26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进行出舱程序训练。徐部/摄
在10月29日上午的见面会上,王浩泽说,她想精心完成好每项任务,守护好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还想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挥一挥手,更要看看生养自己的祖国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身处何方,祖国母亲永远是我最深的眷恋。”
———— END ————
来源丨“共青团中央”综合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
编辑丨刘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