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去葫芦岛的海滨城市-兴城,不能错过的是兴城古街,一座建于明宣德三年的古城,离现在已经有596年的历史了。据历史记载,兴城是明朝时候重要的军事重镇。
古城内的“蓟辽督师府”是明代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是袁崇焕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宁远(兴城)时所建,占地10292平方米,在清代改为宁远州府,亦称宁远正堂。
这里不得不提是明代的军事家袁崇焕,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35岁中进士,初任福建邵武知县,至此走上仕途。袁崇焕从文职改任武职,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任职宁远时期,抗击后金,功勋卓著,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彪炳战绩,正如他自己一生的践行:“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可以说袁崇焕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名将,但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却经历坎坷,下场却惨不忍睹,据历史记载对他的这场残酷至极的行刑进行了三天三夜,割下三千多片人肉。血水流尽,让百姓“食其肉,啖其骨,寝其皮”。这么狠毒的刑罚让人无法想象,无法求证。可能大家以为他是一个多么十恶不赦的坏人!其实他是一个对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忠臣。
在当时,这么残忍的刑罚对一个忠臣而言,是不公正也是不公平的,可是当时那个时代又如何让一个疑心很重的皇帝去抛弃所有的挑拨和离间去认可他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往往信任和猜疑只是一墙之隔。
被一个欣赏和重用不可能是一件永远的好事,当时的崇祯帝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为了复辽,崇祯帝全部寄希望于袁崇焕了。这下袁崇焕便成了皇帝的“心腹”。每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度的时候,也许登高望远,就会忽视脚下的一切,甚至目中无人,会飘起来,袁崇焕随着地位的提高和仗着皇帝的重用,人也变得武断骄纵了起来。
因为他和另外一个将领毛文龙产生了分歧,在毛文龙的眼里,袁崇焕是文将出身,本身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加上他有自己的一批人马,所以他对袁崇焕的管理是阳奉阴违,结果导致被袁崇焕当地斩杀。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斩杀用的是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原则,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崇祯帝的同意擅自做主了结了他人的性命。而崇祯帝当时把复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袁崇焕的身上,在此关键时刻也只能无可奈何下旨维护了他的决定,结果最终导致的后果是毛文龙的部下全部归顺于皇太极。
在清太宗皇太极的眼里,袁崇焕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父亲努尔哈赤曾被袁崇焕大炮击伤导致一命呜呼,深仇大恨一直怀恨在心。
皇太极为了打败明朝,采取“反间计”开始散播袁崇焕是叛徒的谣言,直到刻意传入了崇祯帝的耳中。
崇祯帝本身就不是一帅才,加上登基时才17岁,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可以说初出茅庐,怎能轻信袁崇焕“五年之内复辽”的誓言,把一个国家的军事重任就轻易地托付给一个人?不管毛文龙有什么问题,岂能让袁崇焕一杀了之,而没有任何说法。
毛文龙被杀后的第二年,在内外谗言夹攻之下,崇祯帝最终还是听信了谣言,残忍杀害了杀了袁崇焕。在他做决定的时候,不知何故的袁崇焕还在城外与敌人在打仗中。
最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他的贴身侍卫偷走了他唯一保留下来的头颅,埋葬于自己的老家,并要求其后代为主帅守墓。
对于皇太极而言,当时的大明朝前有袁崇焕,后有毛文龙,使他不敢大规模地进兵辽西,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内部矛盾,不仅彻底地离间了皇帝和袁崇焕,还让袁崇焕为此丢掉了身家性命,真可谓一箭双雕,最终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1644年,北京沦陷,崇祯帝在北京煤山上的一个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当时的他才年仅33岁,终结了他为朝16年的历史。
袁崇焕给毛文龙的处死列了十二项罪名,但是犯错当诛,不是袁崇焕所能决定的,他不能越俎代庖。
崇祯帝给袁崇焕的死也列了九项罪名,因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一人独霸,让年轻的崇祯帝从某方面而言感受到了威胁,甚至有“拥兵自重”的危险。
明朝后期名臣熊廷弼因与主战的辽东巡视王化贞不和,导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随之入狱,又卷入党争,后被处决。
曾经袁崇焕曾为熊廷弼写过《哭熊经略》感慨:“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没有想到之后的自己也会步入后尘。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古今如此,杨修因为“鸡肋”看穿了曹操的心事,而被以扰乱军心为由将其杀害。
岳飞因为太过于正直和“水清则无鱼”的耿直也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导致自己在寒冬腊月被杀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是崇祯帝到死都没有给袁崇焕平反昭雪,袁崇焕死后其家人流离失所。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的权力不是哪一个人的,个人英雄是孤胆,社会之勇,称其为群英,国家之勇和强大必须是法治。
车轮滚滚,历史总会有后人评价的,众说纷纭,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评论说:“袁崇焕,明末爱国领袖人物。”
(本文系许恒芳律师原创,许恒芳,女,河南正安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优秀律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在职研究生,新乡仲裁委仲裁员,擅长婚姻、家事财产、公司、劳动等纠纷操作与实务。著有书籍、论文及个人文章百篇。垂询电话:1350343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