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师》刊登:四川律师行业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民生   2024-10-31 17:39   四川  

律师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当地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目前,四川省的律师人数已超过3万,而律师资源基本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省内律师资源分布不均衡。



四川律师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

从行业规模来看,四川已成为西部法律服务高地,是西部唯一律师人数超过3万人的省份,但省内律师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


(一)整体分布东多西少


从整体分布看,东部四川盆地土地面积占比44.7%,人口占比93%;西部高原山地土地面积占比55.3%,人口只占近7%,而律师资源则主要集中在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且地势平缓的东部平原地区。截至今年3月,东部平原地区律所1993家,占全92%;律师29534人,占全省97%;西部高原山区律所仅167家,律师人数997人。


(二)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


从分布区域看,四川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而律师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截至今年3月,五个区域律所数量分别为1444家、217家、249家、108家、59家,律师人数分别为24800人、2269人、2465人、831人、166人。成都平原经济区律所数量占全省67%,律师数量占全省81%,呈聚集发展态势。


(三)集中在省会城市


从分布城市看,律师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截至今年3月,成都律所数量达1159家,占全省54%;律师数量21123人,占全省69%。律所数量排名第二的南充94家,与成都相差1065家;律师人数排名第二的绵阳1155人,与成都相差19968人。此外,欠发达县域律师资源较少。


四川律协关于区域协调

发展调研概况

为深入了解四川律师行业发展不平衡现状及结对共建需求,四川律协区域协调发展中心于2023年11月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共调研省内21个城市的300家律所,调研概况如下。


(一)当地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理念、人才及品牌


调研显示,当地律所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打造平台的理念、品牌化专业化认识不足、人才流失等。当地超过半数的律所对“品牌化”“专业化”认识还不足,律师资源流向成都等发达地区,加剧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大多数律师对结对共建持积极态度


调研显示,44.59%的律所认为本地律所与成都律所、国内大所实施结对共建有一定积极作用;29.44%的律所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结对共建,愿意接受;22.94%的律所认为结对共建实际意义待考量。总的来说,74.03%的律所对结对共建持积极态度,支持开展结对共建,但需要省律协予以统筹规划部署,并对实施过程及结果予以监督,确保落到实处。


(三)当地律所对结对共建的主要需求较为多样化


调研发现,律所普遍对提升律所建设和发展理念、提升律所专业化水平、创造合作机会拓展业务、增强律所管理能力、培养青年律师储备人才需求较大。64.07%的律所主要需求为提升律所建设和发展理念;63.2%的律所希望通过结对共建提升律所专业水平;58.44%的律所希望通过结对共建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拓展业务;53.25%的律所希望通过结对共建增强律所的管理能力;50.22%的律所希望通过结对共建培养更多的青年律师储备人才。


(四)市州律所普遍实力不足,无法与省内其他欠发达律所结对共建


由于律师资源普遍集中在省会城市,市州规模大所较少,所以有近一半的律所表示实力不足,认为当地律所无法与省内其他欠发达市州律所实施结对共建。因此,在考虑组建结对共建关系时,应以成都律所为主、市州大所为辅。


(五)对外地律所在本地设立分所整体持积极态度


设立分所是结对共建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次调研显示,29.44%的律师对外地律所在本地设立分所表示欢迎,认为有利于资源整合与行业发展。但也有部分律师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设立分所影响了本地律师的法律服务市场。54.98%的律所认为按市场规律进行即可。总体来讲,对于设立分所持积极态度。因此,可促成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创新合作方式,“引进来”的同时促进本地律师“走出去”。


(六)律协在对结对共建中的协调作用重大


律协作为结对共建的三个主体之一和自律管理服务组织,对于推进结对共建走深走实意义重大。调查显示,64.07%的律所非常期待省律协与当地律协及各专门、专业委员会进行联动。73.16%的律所希望省律协各专门、专业委员会会议到当地召开。因此,后续的推进落实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需组织专人专班予以监督落实,确保有实效、促长效。


四川律师行业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路径探析

律师资源区域协调发展并不要求各地发展模式和水平整齐划一,而是在符合各地实际情况下,谋求相互之间的协调协同,在突出地区优势基础上促进各地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最终构建出多层级、差异化、梯队状的法律服务供给矩阵。


(一)实施“1+6+20”区域共建,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


鉴于成都是四川经济发展较好和律师资源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原有协作关系、地域分布、行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构建四川律师行业“1+6+20”的区域共建格局,即1个省会城市、6个结对共建区域(成德眉资同城化、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20个市州结成结对共建关系。结对双方围绕协会建设联动、律所结对共建、律师人才培养、行业发展交流和律师业务合作等方面开展结对共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四川律师行业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二)多方面统筹规划,政策驱动县域律师行业发展


针对县域律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促进县域律师行业的发展:一是推进律师行业党委成员区县工作联系点制度,加强行业党委对基层律所党建工作的指导,进行党建合作共建,深入开展“一个支部一项主题”“党建书记项目”等活动;二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实施业务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大型律所到县域设立分所,引导青年律师到县域执业,推动解决县域基层律所、律师不足等问题;三是协调推动市州本地出台扶持政策,建议区县党政部门及平台公司购买本地法律服务,切实解决区县律师人才流失问题。


(三)成立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促发展促提升


设立“中小律师事务所发展与服务中心”,制定中小律师事务所管理与发展指引,巡回举办律所管理与发展经验分享会,加强律所管理人员培训,定期开设律所主任培训班。同时,中心与市州律协定期举办法律服务产品大赛,将成渝律师行业联合举办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大赛的经验推广到省内其他地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千,促进律师法律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积极推动“产业链+法律服务”落地深化,以产业促发展


以四川省“建圈强链”政策为基础,结合市州产业实际优势,推动律师服务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法律服务”,推进产业链与法律服务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发展,实现法律服务行业化、产业化,促使当地法律服务突破传统行业,深入新兴行业、产业,开拓新兴市场,从需求侧带动当地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利用网络平台力量,多渠道输出法律产品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业务领域,实现线上案源的线下转化,增加法律服务产品市场化规范化输出,为律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业务发展。


(六)抓住政策机遇期,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抓住全国东中西部对口帮扶机遇。将京川、鄂川、苏川、川藏对口帮扶纳入一盘棋,将四川省律师行业区域共建融入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强化资源统筹,将东中西部与四川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将北京、湖北、江苏的区域共建经验举措引进来,结合四川优势和特点予以吸纳改进,推动区域共建工作走深走实。


二是抓住西部及四川省区域共建机遇。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川渝律师行业进一步深化经常性交流,促进一体化建设、培训体系升级、涉外、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发展互助,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助力重点领域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大局,拓展法律市场,最终形成省市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推动全省律师行业统筹协调发展。



来源:《中国律师》杂志

四川省律师协会
为律师提供行业内最新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