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志做一棵扎根新疆的胡杨树!

教育   2024-07-30 21:06   江西  


华交毕业生去哪儿?

于海波决定扎根新疆


一年支教行

一生西部情

2021年

电气学院2021级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于海波

参加学校首届研究生支教团

跨越4300多公里

来到新疆 爱上新疆

2024年

他决定续写与新疆的人生篇章

再次奔赴新疆

做一棵扎根新疆的胡杨树


01
笃行不怠 全面发展

前不久,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公布了首批全省高校“十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于海波入选。作为一名党员,于海波在各方面都力争发扬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将学业和科研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求学之路是一条探索之路、一条追求真理之路,这条路上布满了荆棘,但同样也充满披荆斩棘的挑战和乐趣。不论实验成功与否,他都保持着耐心和信心,在成功中寻找经验,在挫折中积累智慧。他经常沉浸在文献查阅、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当中,痴迷于挑战自己的过程。迄今为止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录用及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CSCD检索论文1篇,获得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毕业论文盲审成绩也取得了双90+的优异成绩,以科研助力交通强省建设,荣获校级和院级“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



支教期间,于海波承担着学校教研室宣传工作的重任,素材收集整理的繁琐和文字推敲的细心让他在困难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工作方式,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科室工作任务。


在新疆结束后返校的他担任学院交通控制工程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以对待志愿服务工作时的高标准对待支部工作。抓学习强引领、抓规范建队伍、抓实践创成效,每一项工作他都踏实落实,入选江西省首批全省高校“十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荣获华东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临近毕业之际,他毅然决定留疆发展


02
争当先锋 千里赴疆

于海波的父亲是一名基层的扶贫干部,无数次随父亲下乡帮助他人的经历早已深深地刻在他脑海里。早在大学本科期间,他就把志愿服务西部的想法写在了入党申请书当中,在看到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通知时,好似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也想成为一个留在无数人心底的“好党员”。


作为交通控制工程研究生党支部的副书记,于海波积极响应“广大党员同志把青春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大地上”的号召,带头报名学校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招募计划,履行入党志愿书中的承诺,历经重重选拔,如愿加入了学校首届研究生支教团



横跨祖国4300多公里,历时53个小时,初到服务地,于海波便随团队开展红色宣讲、童心向党、党史学习和民族团结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聆听老一辈党员们的筚路征程,亲见孩子们的天真笑容,品味团结奋进的柯柯牙精神,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善良淳朴。



在支教团的活动中,于海波白天拍摄记录实践活动的精彩瞬间,晚上撰写排版宣传推送至凌晨三四点钟,每天四个小时的睡眠和紧张的日程并没有让他退却,而是以赤诚之心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圆满地完成了志愿服务前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他所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宣传稿件被中国青年网青春温宿等媒体采用和报道。作为拍摄者的他虽然没有机会被展示在各类活动和报道当中,但每一个精彩的背后都有他闪闪发光的身影。



抵达新疆后,他们第一时间来到温宿县第八中学。这是一所刚成立不久的学校,抵达时仍在施工的扫尾阶段,为了能赶在开学前完成全部的准备工作,于海波毅然投入到学校的卫生清扫工作当中。建筑垃圾的清除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几天的清扫下来,衣柜里已没有一件干净的衣服,浑身的酸疼感也成为志愿服务留给他的第一块印记,但在此后的与孩子和大家的相处中,这些苦酿出了更醇香的甜。


03
尽心履职 筑梦未来

再次进入教室,于海波的身份由学生转变为教师作为首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和学校首批教师的一员,特殊的责任感让他不敢在教学工作上有一丝懈怠。为了能够记住维吾尔族孩子长长的名字,批改作业时他会先默背一遍这个孩子的名字再翻开作业进行批改。第一次公开课,他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准备,从教学环节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从课堂引入到例题的数字选取,无一不是在咨询学校前辈建议和精心设计的成果。公开课结束后更是第一时间找到听课教师进行评课议课,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全程都认真对待。


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寻求前辈的指点和帮助成为于海波每次备课前的必备工作。对于海波来说课堂内外不仅是用心支教,更是“潜心知教、虚心受教”。经过不断的努力,他荣获校级“优秀支教教师”称号,还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荣获自治区教育论文二等奖、县级命题比赛二等奖和学校说课比赛二等奖。


经过一段时间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于海波和这些孩子们亦师亦友,力争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大老师”。他会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时间,向孩子们展示亲手拍摄的祖国大好河山,只有对未来充满向往,才会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在他的课堂上后排的孩子们总是会自发地搬上凳子坐到前面来,离知识更近了一步,也离未来更近了一步。


班级联赛中孩子们撕破喉咙为他加油、元旦联欢时堆满零食的桌子、课间时的一句“数学老师你吃不吃酸杏子”……支教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件“小事”,都是对他教书育人的最好肯定。


04
采撷阳光 甘做胡杨

工作之余于海波多次前往克孜勒镇为当地的人民群众办实事,于田间地头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厕所革命”摸排、帮助农户摘棉花、割玉米秆、疫情防控“大走访”,路边的泥土记录着他所做的一切,虽然语言不通,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就是他努力的动力,在村民家吃的一口馕是他在新疆吃过的最难忘的食物。


2022年农历新年前夕,疫情多点散发,为减少人口流动,助力疫情防控,于海波主动申请留疆过年。在寒假期间参加县团委组织的“红领巾小课堂”,着力解决学生假期看护难的问题,学业辅导、趣味游戏同步开展,暖了孩子们的心,更暖了他留疆的心。他认为支教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书,而是采撷生活中的每一寸阳光,研究生支教团不仅是一个队伍的代名词,更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代名词。他也因此荣获温宿县第八中学“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一次留疆支教的时间虽然在人生占据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留下的回忆非同寻常。志愿服务期结束之后,志愿服务的经历常常回荡在他的脑海当中,与孩子们朝夕共处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诸多援疆干部和当地同事的热情淳朴丝毫不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人”。


他认为新疆不应该只是人生中一个跳板,更应该成为青春绽放的一个舞台,在新疆向上向好变迁的时代洪流中,选择留疆发展,在疆贡献,为疆代言,做阿克苏的一颗新“石榴籽”。他感受着新疆的风土人情,感受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他向心而行,做出决定——留疆发展,做一棵扎根祖国边疆的胡杨树,签约阿克苏地区的工作单位。现在,于海波已经孤身一人前往离家数千公里外的阿克苏,放下对家人和家乡的留恋,克服来自气候、饮食、民族文化和时差方面带来的挑战,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奉献



从交“新”到走“新”

“新疆”二字已然贯穿于海波的一生

在新疆的经历让他决定

——向“新”而行

与时代同步伐

用实际行动践行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出品/ 新闻中心 

来源/ 研工部

编辑/ 吴盈 李镇江

 责编/ 马莉娅 

审核/ 康振军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